伴随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汛期而来的塑料瓶垃圾,已经成为玉松村藏民最头痛的事。
作为藏东南地区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被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雅鲁藏布江所环绕。江水汹涌奔腾,却在南迦巴瓦最佳观测点之一的玉松村这拐了个弯,上游村庄和景区丢弃在江中的垃圾都被冲到滩边,年复一年。解决西藏的垃圾唯有两种途径:减量或者回收。当地村民和公益组织正在齐心协力让垃圾有家可“回”。值得注意的是,公益是道德层面的行为,更是商业层面的探索。公益产业化的持续发展,需要商业企业的支持,用商业助力善意,让公益反哺商业,最终才能实现绿色的价值循环。这与路易威登对于可持续性的理念不谋而合。而我们也在这段挺“垃圾”的旅行中,体味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和谐相处。
如果说这地球上还留存着几片圣洁的土地,那中国西藏一定是个必选项。
在这片圣洁的土地,布达拉宫、羊卓雍措、珠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众多知名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数据显示,2024年1-9月,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5%,他们通过骑行、徒步等各种方式自助旅行进藏,实现旅游总花费670.55亿元,同比增长13%,拉动整个藏区文化产业产值达到约89亿元。
然而,全藏区受益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着另一个烦恼:游客蜂拥而至,在景区和沿途留下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以塑料瓶这样难以回收的垃圾为主,它们被丢弃在雪山、河流、湖泊与牧场等地。按每人次在藏区旅游产生的垃圾是0.5公斤测算的话,一年就将产生约2.9万吨垃圾。
玉松村的朵果对此深有体会。
南迦巴瓦峰美景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玉松村是大峡谷景区内的一个藏族村落。春天,沿江数十里的桃花次第盛开。从谷底仰望,南迦巴瓦峰在云层里若隐若现。南迦巴瓦峰的名字在藏语里读作“木卓巴尔”,意为燃烧的霹雳、直刺天空的长矛。传说中,峰顶矗立着七座金光闪闪的神殿,那是凡人不能踏足的神域,人们只能在少有的晴天偶然见到峰顶“日照金山”的美景。
每年的8~10月是大峡谷的汛期。水位上涨,江水汹涌奔腾而至,裹挟着上游的塑料垃圾,到大峡谷内的转弯区域,形成垃圾漩涡,等11月水位下降,这些塑料垃圾便会堆积在江滩边,形成一个天然的垃圾场。
南迦巴瓦峰最佳观测点之一的玉松村正好处在一个转弯区域上。如何处理这个400多平米的垃圾场,已是这里的藏民最头痛的事。
朵果是玉松村土生土长的藏民,站在他家的院子里,抬头便是耸立在云雾中的南迦巴瓦峰。在朵果看来,这座山峰庇佑着整个村子,也庇佑着他们一家四口。原本,朵果一家靠种青稞、麦子和养牦牛维持生计,后来,游客越来越多,朵果很快就发现了旅游这门好生意。2014年,朵果做起了游客租车业务。之后,他又将自己家里的房屋修整一番,做起了民宿的生意。他的妻子卓嘎自小上山挖冬虫夏草、松茸等珍贵药材,旅客的到来,也让她的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年五六月份采虫草,六七月采松茸,朵果要在山上呆一个月,我会偶尔下山给他整点吃的风干牛肉、糌粑。”卓嘎说。
越来越多的进藏游客,让朵果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朵果却始终有一个烦恼:门前大峡谷河滩边,塑料垃圾总也捡不完。饮料瓶和包装袋混杂在一起,在雄浑的谷底格外醒目。
“解决西藏的垃圾问题,只有两种方式:减量和回收。别无他法。”北大环科学院副教授韩凌表示。韩凌多年进藏考察西藏的生态环境,她认为,一方面,散落在山涧溪流中的塑料垃圾瓶难以收集、难清理、难降解,唯有提升全民的环保意识,从源头控制,减少垃圾量。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地缘辽阔,生态环境易受到破坏,缺乏垃圾回收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地区的垃圾处理方式只是简单地填埋,这等于将地面上的垃圾转移到地下,还容易引发水污染问题。“所有的塑料垃圾填埋都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最终必然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韩凌说。
韦海峰与他的塑料瓶垃圾
朵果所在的村里也确实在垃圾回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16年,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每周二和周五都是全村的垃圾日。村民被组织起来在村周围捡拾垃圾,并得到一些日用品和补贴。捡拾好的垃圾会被拖拉机运到村口的垃圾房,等待着每月进村两三次的清运车运到村外的垃圾回收站。但是,“我们这里实在是偏远,交通成本太高,之前也联系过一些垃圾处理公司,但是运输成本远高于回收成本,赔本的生意没人做。”朵果解释道。
更严峻的是,就算今年清理了江边的塑料垃圾,等到来年汛期时,雅鲁藏布江的水流又会带来新的垃圾,江边的塑料垃圾似乎永远也捡不完。伴随着村子里人越来越富裕,政府停止了垃圾补贴,捡拾垃圾的活儿越来越没有人干。
史宁的到来,让朵果对持续捡垃圾这件事有了信心。
作为美丽公约的发起人,史宁给自己的使命是宣扬文明旅行,保护高原环境。2013年以前,史宁从事旅游目的地宣传和城市品牌营销工作,经常出差的他突然厌恶了日复一日的工作。于是,他让自己做了一段时间的背包客,从云南大理到拉萨的路上,他看到了沿路的风景被遍地的垃圾“毁了容”,便决定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文明旅游倡导活动。这场活动从2015年的云南大理开始,一直走到了318国道,再走到了西藏拉萨。一路上,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边捡垃圾一边宣扬文明旅行。
2020年,美丽公约在南迦巴瓦峰附近的玉松村建立监测点,正好是朵果居住的村庄。观测点的价值在于垃圾清理后,计算重新填满垃圾的日常数据,以便计划后续的垃圾捡拾计划。
有了组织的力量,就有了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清理垃圾的队伍中。玉松村通往江边的垃圾场并没有路,却硬是被志愿者们生生走出一条路来。小路两旁满是带刺的植物和挂着黄色果子的沙棘树。
白玛加措是美丽公约拉萨格桑花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2013年开始自发清理藏区垃圾,自发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垃圾后,便跟随组织一起驱车500多公里来到大峡谷清理垃圾。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藏族青年,高原地区特有的紫外线让他的皮肤黝黑,但他却一直用行动守护着高原的神圣。
与白玛加措完全不同,藏族青年罗布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开心果,会用五种语言—英语、普通话、藏语、韩语以及日语跟大家打招呼。即便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捡拾垃圾,他也能放声高歌一曲,翩翩起舞,有他的地方总是欢声笑语一片。他说,“我希望大家不要用一种沉痛的心情去捡垃圾,这是守护我们自己家园的事,我们每一天都要怀着美好的心情。”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玉松村拐了个弯,退潮时,留下了一片垃圾
为了让更多的人做到文明旅行,美丽公约在2020年9月6日组织了一场五天四夜的“引领者行动”。几十位来自企业、社会、媒体以及高校的环保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集中清理雅鲁藏布江拐弯处垃圾。2020年的活动响应时间64小时,清理大峡谷旅游垃圾400余袋,共计836公斤,清理2.5万只饮料瓶。
捡拾垃圾容易,把塑料垃圾运出藏区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当塑料垃圾量越来越少的时候。
美丽公约通过产业链路调研发现,从宣传、回收到再加工,平均一个塑料瓶消耗的成本是0.5元。于是,美丽公约一方面向当地村民以2.5元/公斤(高于当地市场价)的价格进行回收,提升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与林芝市的回收站达成合作,到包括大峡谷在内的景区和村庄拉塑料垃圾,每公里补贴1元。
这两个计划给当地人带来了收入,撬动了本地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环保行动。捡拾的垃圾被回收站拉回,经过压缩、打包,运往内地,可能是成都,也可能是河北的石家庄。
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永久村村委会北面有一片厂房,那里就是韦海峰的回收站。16年前,他从河南老家来到林芝市,建立了林芝绿城废品回收有限公司,专门做周边的垃圾回收生意。
偌大的厂区里,6台庞大的垃圾处理器正在忙碌地工作。
两年前,大峡谷的垃圾让韦海峰更忙了。“我在林芝市区做了这么多年的回收,都不知大峡谷那里有那么多的塑料瓶。是史宁告诉我的,我们还商议,如果我派车过去拉,他可以补贴我每公里1元的油费,以及高于市场价的回收价。”韦海峰表示,从2020年开始,他便往返于林芝和大峡谷之间,每一次,他的货车都装得满满的。
最近一年,他去的次数少了。这让朵果和村民非常恼火。“我也想去,但实在装不满一车,补贴全部都加上,也是赔本。我四处找车,人家运输司机也不想过去。”韦海峰无奈地讲。
确实,今年,朵果只需要清理两三次,每次大概能捡120多公斤。而韦海峰表示,一次最低拉500公斤的塑料瓶才能收回成本。
针对这个问题,史宁的解决方案是“再生筐”(塑料瓶回收筐)。在他的设想中,村里的垃圾运不出去,原因是量不够。如果在村里设置一个再生筐,容量为标准化的500公斤。这就解决了问题。如今,美丽公约已经在羊湖周边设置了三个,拉萨河边一个。下一步将会在珠峰大本营以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铺设。
“以前,西藏也有一些志愿者队伍,但是有组织有规模成体系,且聚焦西藏地区文明环保旅游的公益组织,美丽公约是第一个。”西藏自治区旅行社协会会长关建军说。
由于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去年,美丽公约将基地从鲁朗搬到拉萨,捡拾垃圾的范围也从318国道,延伸至羊湖以及冈仁波齐等。“我们‘管’的事越来越多,战线越来越长,服务的区域越来越大了。”史宁笑谈。“美丽公约”已成为全国联动守护地球第三极的公益行动组织,超过200万志愿者加入行动,2000万市民、游客互动参与。截至2024年8月底,总计回收了466万个饮料瓶,约122.6吨。
关建军表示,以往,来西藏旅游的人大多是观光旅游,如今,伴随着自驾游、房车游、骑行游,甚至低空旅游等方式,进藏旅游的群体更加多元化。更加值得注意的就是文明旅行,减少垃圾。
目前,西藏的塑料垃圾回收仅靠一家或几家公益机构的补贴,难以为继。在通往商业化的路上,史宁还在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公益是道德层面的行为,更是商业层面的探索。公益产业化的持续发展,需要商业企业的支持,用商业助力善意,让公益反哺商业,最终才能实现绿色的价值循环。
如今,朵果也是“美丽公约”的志愿者。朵果相信只要有更多人、更多的机构参与,玉松村一定可以恢复往昔的自信和美丽。
米林县玉松村的生活垃圾比较难处理,村里垃圾箱比较少。尤其注意藏民的风俗习惯。当地海拔在3000米左右,避免剧烈运动,如有严重不适,请及时就医。
交通:从北京出发飞往林芝米林机场,中间要在重庆江北机场转机,到达米林机场后,可选择租车自驾90公里,到达米林县。也可选择民宿老板的接机服务,路上共计耗时18个小时。全程花费约3600元。
住宿:米林县的村民自己开的民宿,住宿条件一般,价格按照淡旺季从380元至600元不等。米林市区有相对舒适的酒店,价格也在600元至2000多元之间。最好居住在村里,可以安静地体味雪山的孤傲与清冷,以及本地藏民的风土人情。
美食:当地的美食最知名的就是石锅鸡,村民家里还会做一些奶酪糖,风干的牦牛肉等。可以去县城吃,云南、四川、河南等菜品均有。如果讲究精致美食,可以前往林芝市区寻找当地知名的餐厅。
休闲:可以将米林县玉松村作为进藏旅游的第一站。这里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南迦巴瓦峰。除此之外,这里最值得体味的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藏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养育他们的山与水。
如何参与:关注公众号“美丽公约文明旅行”,美丽公约会不定期在微信公号上发布志愿者招募的信息。也可以直接拨打电话13051678611(美丽公约001)咨询相关情况,报名参加。
撰文、编辑 — 万慧
摄影— 李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