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亿万富翁成立研究所,高薪挖走大学人才

亿万富翁成立研究所,高薪挖走大学人才

摘要: “先资助,后研究”

iWeekly

初创企业吹牛似乎见怪不怪。12日,波士顿凯尔特人队老板斯蒂芬·帕柳卡(Stephen Pagliuca)、波士顿风险投资家托马斯·卡希尔(Thomas Cahill)等美国亿万富翁宣布已经筹集5亿美元,成立了一家生物医学研究所Arena BioWorks。他们借用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一句名言——“荣誉不属于那些批评家”(It Is Not the Critic Who Counts)作为研究所的宣传语,并用高达7位数的年薪吸引高资历的大学教授加入团队。他们的目的?通过开展基础生物学研究,揭示疾病机理,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法。


私人研究所?

“Arena BioWorks的想法并不独特,但它确实有一大笔钱。”《纽约时报》评价道。“作为一名资本家,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何不妥——团队的积极性并不是一件坏事。”Arena BioWorks的最大投资者之一、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对“研究所只有资金”的质疑回应道。

Arena背后的投资者从不掩饰这是一家营利性医学研究机构。他们标榜这是一家将研究机构的学术模式与风险投资的学术模式融合在一起的“非正统”生物机构。不同于传统学术环境中的研究机构,Arena的私募资金资助模式赋予科学家们研究任何疾病的自由,不仅限于那些可能获得研究基金支持或风险资本认同的疾病。如果研究者的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发现工作确定“有前景”,Arena将出资围绕这一想法组建公司,将这一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并招募外部科学家和领导者,提供共享、跨学科设备和空间,从而实现资本的高效使用。公司如若在之后盈利,会将一部分返还给Arena成为储备运营资金,另一部分将分配给参与研究项目的科学家。

Arena的关注范围广泛,包含各种疾病,特别是那些有着巨大医疗需求但未被满足的领域。在公司成立初期,Arena将着眼点放在癌症、脑部疾病,利用化学蛋白质组学、分子胶、蛋白质和抗体工程、基因和表观遗传编辑、基因和细胞疗法等技术研究治疗方法。


高薪挖走研究人员

Arena成立背后的动机是科学、经济甚至情感的混合体。2021年末,在得克萨斯州一栋豪宅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戴尔、Facebook早期投资者詹姆斯·W·布雷耶(James W. Breyer)和帕柳卡一起发泄对“大学筹款者无休无止地索要资金进行实验”的不满。帕柳卡向母校杜克大学和哈佛大学捐赠了数千万美元,其中大部分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然而他逐渐意识到,除了大学建筑外的几块牌匾上刻有自己的名字外,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捐赠产生了哪些实用效果。

他们与医生托马斯·卡希尔(Thomas Cahill)合作制定了一项计划。卡希尔表示他愿意帮助“挖走”不想在大学任教的学者和来自辉瑞等公司的科学家,用于研究可能会产生巨大利润的药物。条件是亿万富翁要先资助这些科学家进行研究,最终盈利的30%归为资助者,其余部分将分配给科学家,或用于机构管理费用。

“先资助,后研究”的理念似乎非常有用,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大学教授跳槽到Arena,尤其在巴以冲突爆发后,顶尖校园面临政治站队困境的情况下。最近刚跳槽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透露,高等教育机构的名誉一落千丈,研究人员、大学教授对校园里缓慢的工作节奏和行政管理漏洞感到十分沮丧,跳槽的冲动愈加强烈。还有一名之前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工作的新员工表示,自己之前的薪酬“惨不忍睹”。

“在业界流传一个普遍说法——从学术界走向商业界是一种失败。”“但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认为了。”病理学家荣格教授(Dr. Joung)说道。

大学的研究员通常以非营利为目的,这也造成了科学家在进行早期研究时得到的资助通常极为微薄。比如在研究青霉素时,由于二战,政府能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每年提供的研究基金仅为300到550英镑。其次,大学机构批准资助可能需要等待数年。研究人员需要撰写长篇论文来证明自己研究的合理性,而这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当资金确实到位后,科学家最初的研究想法有可能已经过时。斯图尔特·施赖伯(Stuart Schreiber)是哈佛大学的一名长期研究员,在DNA测试等领域具有很高威望。他最近跳槽去Arena担任首席科学家。他指出,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很少得到支持。“我意识到获得资金的唯一方法,就是申请已经成功的事情。”

施赖伯离开后,100名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追随他的脚步,来到Arena。去年从位于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离职的一名医生表示,他没有告诉以前的同事他要去哪里。在学术界,如果有人试图招募前同事,有可能将面临一场法律诉讼。“情况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我不知道,但值得尝试。”施赖伯告诉《纽约时报》记者。


新闻与图片来源:纽约时报、雅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