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封面人物 | 创造美好 商业传奇之外的乔布斯

封面人物 | 创造美好 商业传奇之外的乔布斯

摘要: 语录中的乔布斯哲学

iWeekly

去世近12年后,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电子回忆录《创造美好》(Make Something Wonderful)在乔布斯档案网站免费公开上线。书名源自乔布斯在2007年的一段话:“我认为,人们向其他人表达感激的方式之一,就是创造一些美好的事物,然后把它传播出去。”与以往有关乔布斯的作品不同的是,《创造美好》通过摘录乔布斯的演讲、访谈、电子邮件、私人草稿等内容,以第一视角着重展示了他的内心思想与哲学,包括他对计算机和技术进步的看法,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感悟等,致力于保存下基于“思想”的乔布斯遗产。但在一些人看来,这种遗产作为档案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却值得商榷。这些精心选取过的思想语录,确实将他缚上了另一座更沉重的神坛。


当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1月的旧金山Macworld大会上发布第一款iPhone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接下来的十多年,这个小小的触屏手机将对苹果公司、智能手机行业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在那个尚且由诺基亚、黑莓、摩托罗拉、奔迈和索尼爱立信等键盘手机分割市场的年代,取消实体键盘、屏幕全触控的iPhone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智能手机革命,帮助苹果公司在iMac与iPod成功的根基上建起一个帝国的全新辉煌,并成为第一家市值达到1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但它的初衷却具有某种简单的质朴:“我认为,人们向其他人表达感激的方式之一,就是创造一些美好的事物,然后将它传播出去。”那年的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一场内部会议上这样说。“你永远见不到那些人,你从来不同他们握手,你未曾听说他们的故事,也不会向他们讲述你的故事。但不知何故,在充满关怀和爱的创造过程中,有些东西被传递了出来。”

这种美好一直传递至今。在YouTube上无数乔布斯的演讲视频之后,在书店里无数本《乔布斯传》之后,在一段又一段广为流传的乔布斯语录之后,在一代又一代iPhone、iPad、iMac之后,这个当代硅谷传奇仍然是所有科企创业者绕不开的名字、梦寐以求的偶像。尽管今天,距离他因病逝世已经超过11年。“乔布斯”仍然具有无尽魅力。4月,史蒂夫·乔布斯档案馆(Steve Jobs Archive)推出电子回忆录《创造美好》——书名正取自乔布斯在2007年的那番话——大量此前不曾公之于世的私人笔记和草稿、信件和照片,与演讲摘录、口述史和媒体访谈等内容交织,一一串联起来,尝试以第一视角呈现出更加真实的乔布斯。作为乔布斯遗孀劳伦·鲍威尔(Laurene Powell Jobs)耗时多年打造的成果,鲍威尔希望人们能够借此直接聆听乔布斯本人的声音。“过去有人写过他,但这才是真正他自己的作品。没有中间人。”鲍威尔说。她在引言中形容乔布斯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能够“清楚地看到什么不在那里,什么可能在那里,什么必须在那里”,“他的思想从来不是现实的俘虏”。然而,在这部更强调乔布斯的内心思想与哲学,而非商业宏图与商场沉浮的特殊回忆录里,昔日传奇远离了科技革命的神话,却似乎也被推上了另一尊造神的宝座。


语录中的乔布斯哲学

“想象一下你是个正在回顾一生的老人。你的人生将成为一个故事,你自己的故事,有高潮和低谷,有英雄和恶棍,以及代表着一切的岔路。”2005年6月,乔布斯应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之邀准备给那年斯坦福的春季毕业班发表毕业典礼演讲,在一封发送给自己的电子邮件草稿中,他写下这样一句话。只不过,和他给毕业生的建议相反,个人回忆录从来不在乔布斯自己的待办事项之列。“他从来不打算花那么多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鲍威尔说。与乔布斯有着多年交情的苹果董事会前成员、迪士尼首席执行官鲍勃·伊格尔(Bob Iger)也回忆:“我曾劝他坐到制片人和摄像机镜头前,讲出他的人生故事。但在他生命的最后六个月里,他始终没能抽出时间。”乔布斯从不回头,这是他的个人风格,也是商业信条。正如他在2006年拒绝为苹果成立30周年举办纪念活动时给出的理由:苹果专注未来,而不是过去。

但也恰是这种始终向前看、专注未来的信条,构成了他作为科技创新者不可或缺的必备品质:创造力与远见。1983年,苹果推出全球首台图形界面计算机Apple Lisa五个月后,年仅28岁的乔布斯在科罗拉多州的阿斯彭国际设计大会上发言:“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电视一代的产物,我也基本是电视一代的产物,但某种意义上,我正在变成电脑一代的产物。而正在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绝对会是电脑一代的产物。在他们的整个人生中,电脑都将成为主要交流媒介,就像电视接管了收音机一样。”他将计算机技术在1980年代的发展比作“电脑与社会的第一次约会”,并深信“我们有机会让这些东西变得美丽,有机会通过物体本身的设计来交流一些东西”——几乎就是苹果产品极简主义美学的肇始。仅仅一年,更大的变革到来:苹果开发出个人消费型计算机Macintosh(即Mac)。在乔布斯眼里,Macintosh充满了现代科技应当具备的一切要素:作为一种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工具,它精简而实用,简单而复杂。Macintosh发布前一周,他和同事们畅想它将给当代生活带来怎样变化:“每台电脑都将这样工作。这一点无需再争论。你可以争论这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但不能争论这个迟早的结果。”1996年,接受《Fresh Air》电台主持人特里·格罗斯(Terry Gross)采访时,乔布斯又展望了互联网的未来:“一个300美元的盒子,一边连接你的电视,另一边连接ISDN或有线调制解调器,让你花300美元在你的电视上拥有一个网络浏览器……我认为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些设备。这可能是第一个真正的后PC市场的开始。”

▲1976年,乔布斯与斯蒂芬·沃兹尼亚克(左)同他们的苹果一代(Apple I)合影。

个人电脑的崛起,互联网的普及,科技发展的指数级增长,乔布斯都早有预见。遗憾的是他未能赶上今天这个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而当这场新的技术狂飙突进带来紧迫的伦理辩论,包括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内的一些人开始呼吁暂停训练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时,人们或许难免去想象,在这场科技大辩论中,乔布斯将如何站队?鲍威尔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乔布斯可能“会更大声地说,我们需要有一种特定的哲学,并注意可能出现的意外后果”。但不会是那个叫停者。他永远向前。在2005年那场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正式演讲稿的结尾处,乔布斯道出了那句被人念诵至今的金句,似乎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不是乔布斯的原创,它来自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著名的反主流文化刊物《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充满了灵巧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对技术的无限追求背后,是乔布斯对生活真相的洞察。“一旦你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广阔,那就是:你周围的一切被你称之为生活的东西,都是由并不比你更聪明的人创造的。”1994年,他接受了圣克拉拉谷历史协会的采访。“当你明白你也可以戳入这种生活,只要你戳进去,就会有东西从另一边冒出来,你可以改变它、塑造它——这可能就是最重要的:摆脱这种认为生活就在那里,只要你生活其中的错误观念,而去拥抱它、改变它、改善它,在它上面留下你的印记。”这种对生活的思考几乎贯穿了乔布斯的一生。《创造美好》收录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是他在2010年9月发送给自己的,其中,他又一次审视自己生活的世界——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说的语言、接受的医疗、使用的大多数现代技术——都是由别人发明并发展的,然而,“我热爱并钦佩我的物种,无论活着或已死,我的生活和幸福完全依赖他们”。科技记者克里斯蒂娜·帕萨瑞洛(Christina Passariello)形容,这些私密的电子邮件“就像一场没人看的精神舞蹈”,“与他在公众视野的所有时刻形成鲜明对比”。

▲2007年1月9日,苹果CEO乔布斯在旧金山Macworld大会上发布第一代iPhone。


乔布斯档案的重塑

近280页的《创造美好》由史蒂夫·乔布斯档案——劳伦·鲍威尔在去年9月宣布推出的在线档案网站所发布。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乔布斯时代传统的继承。尽管乔布斯不重视自己的过去和公司的历史纪念,但他一生都“尊重并鼓励历史学家们保存硅谷前辈们的历史,例如芯片制造商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曾长期跟踪报道苹果新闻的《纽约时报》记者特里普·米克尔(Tripp Mickle)写道。他引述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科技史分馆馆长亨利·洛伍德(Henry Lowood)的话说,当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公司的企业档案提供给斯坦福大学存档,“斯坦福大学在24小时内就拿到了苹果法务部门签署的文件,将大约800个箱子从苹果园区运到斯坦福”。此后,斯坦福花费数年时间,对这些文档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许多不曾对外披露的珍贵影像,例如一张由乔布斯的创业伙伴斯蒂芬·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在1977年设计的个人电脑Apple II样机照片,以及乔布斯在苹果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上,光脚搁在会议桌上的照片。

然而,真正驱使鲍威尔打造乔布斯档案的动力,源于她对知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所撰写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不满,纵使它是乔布斯生前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艾萨克森所塑造的那个偏执、激越、完美主义、迷恋掌控欲的乔布斯,令鲍威尔和许多苹果内部人士都感到愤怒。“它没能把握住真正的乔布斯其人。我在这部书中读到的那个人,是我永远不会与之共事的人。”由乔布斯亲自任命的接班人蒂姆·库克在一次采访中说。曾长期担任苹果首席设计官、如今已自己创办设计公司LoveFrom的乔尼·艾维(Jony Ive)也告诉《纽约客》,对这本书“我的敬意不能再低了”,他称自己甚至没能读完全书。

▲2017年9月,苹果CEO库克在史蒂夫·乔布斯剧院召开新品发布会。

2015年11月,根据艾萨克森作品改编的传记电影《史蒂夫·乔布斯》上映一个月后,鲍威尔决定彻底反击。她在特拉华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将史蒂夫·乔布斯档案注册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聘请斯坦福大学硅谷档案馆项目历史学家莱斯利·伯林(Leslie Berlin)担任馆长,同时,也邀请纪录片制片人戴维斯·古根海姆(Davis Guggenheim)负责从乔布斯的前同事和朋友那里收集有关乔布斯的口述史。这些芜杂的口述史变成了日渐完善的乔布斯档案,然后再变成回忆录式的《创造美好》,一部强调致力于乔布斯的思想遗产、工作与生活哲学的个人历史。毫不奇怪,在《创造美好》中,在它所囊括的众多与乔布斯有过交集的朋友、同事、采访记者提供的材料中,没有任何来自艾萨克森的内容——哪怕后者是在乔布斯患病的最后时日里,除了医生和家人之外,少数几个能够与他当面交谈的人之一,哪怕乔布斯在世时承诺对这份传记内容完全放手,绝不干涉。

▲1984年1月,时任苹果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与总裁约翰·斯卡利(右)在纽约发布个人消费型计算机Macintosh。

艾萨克森没有回应媒体要求他对乔布斯档案和《创造美好》置评的请求,一如他没有回应当年《乔布斯传》出版后遭遇的攻讦。或许他也迷茫了,究竟是他在传记里揭露的那个因反复无常的傲慢个性而一度被赶出苹果,并曾否认与长女丽萨·布伦南-乔布斯(Lisa Brennan-Jobs)有血缘关系的乔布斯更真实,还是这个拥有一段又一段思想语录的乔布斯更真实?但也有不少档案工作者和历史学家明确表达了质疑,在他们看来,“乔布斯档案”甚至称不上真正的档案库,担心它可能会启发其他类似有影响力的人物跟风打造自己的“档案”,像普通人用Instagram等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生活那样。“真正的档案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瑕疵,以及包罗万象。人是复杂的,对此我们不应该回避。”哥伦比亚大学档案管理员考特尼·夏蒂尔(Courtney Chartier)告诉《纽约时报》。特里普·米克尔认为,鲍威尔或许是希望借此“重塑个人档案,就像乔布斯曾经用iPod重塑了音乐,用iPhone重塑了通讯”。科技博客作家杰森·斯内尔( Jason Snell)也指出,乔布斯档案似乎“致力于打造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作品,但它也有点像被设计成一个圣徒形象的工具,从而影响历史对乔布斯的记忆”。诚然,乔布斯的“档案”不再强化他的商业传奇,但这些精心选取过的思想语录,确实将他缚上了另一座更沉重的神坛。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因胰腺癌去世后,人们在纽约西66街的苹果店外致以哀思。


内容来源于《周末画报》

撰文—降b小调 

编辑—北北  

图片—Getty、Steve Jobs Archive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