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巫术复苏,技术时代的人们是否还相信魔法?

巫术复苏,技术时代的人们是否还相信魔法?

摘要: 巫术亚文化的崛起

iWeekly

2022年的万圣节前夕,因“女巫审判案”而闻名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城迎来了大批群众。当下,猎巫行为早已不复存在,巫术似乎不再被忌惮,热度反而不断攀升。巫术标签在Instagram上有700多万条帖子,在TikTok上则有110多亿次浏览,这两个平台上还有大量的魔法练习教程。塔罗牌、水晶、钟摆、五角星印等神秘学道具在电商平台上也有着不俗的销量。人们往往一边享受着科技的成果,一边请占卜师解读星盘,不敢完全相信魔法,却又悄悄地求助于玄学的力量。


巫术溯源

意大利美学家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认为形象思维具有原始性与普遍性,原始民族都有突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善于以已度物。所以当原始初民对世界认识不足,尚不能把自身和外物分开时,他们便认为自然、外物与人一样有灵魂、知觉和意识,这便是“万物有灵”的观点。进一步,人们相信人和物之间存在超距离的交感作用,而这就是巫术的本质。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他的著作《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将产生交感作用的原因归纳为两点——相似和接触,弗雷泽称之为相似律和接触律。基于相似律的巫术称为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通过模拟某物、某状态或者模拟结果顺势得出原因,例如巫师通过模拟庆祝新生儿诞生的过程来帮助生产;基于接触律的巫术则称为接触巫术,这类巫术基于接触过的两样东西能够相互感应的原理而施行,比如头发、指甲、眼睫毛等,虽然离开了人体,依然和人体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施术在其上,就能影响于人体。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此,弗雷泽认为巫术只是因果观念的一种错误联想。

但是,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他们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对自然充满了恐惧,面对这样异己化的存在,人们渴望控制它,巫术便能够使人获得一种超越自身的力量。



当代巫术的流行化

1990年,据康涅狄格州的三一学院估计,美国已有8000名巫术(Wicca)的信徒,2008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这一数字上升至342000。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约0.4%的美国人认同自己是异教徒、巫术师或新纪元信徒,据此预测到2050年,信奉“其他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以外的信仰——的美国人将增加两倍。


随着新型异教引来更多的关注,其中的很多元素也被市场化、商品化。如今我们很难去给新型异教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市场与商品的混入使其不再是一个同质化的宗教。不同群体在规模、结构、目的、方向和仪式做法上各不相同。虽然新异教徒中修炼巫术并自称“女巫”的群体吸引了大部分流行文化的注意,但并非所有的新异教徒都认为自己是女巫。


在TikTok平台上,有一个名叫“WitchTok”的社区,里面发布了大量带有巫术元素的短视频,短视频里介绍的大部分是一些实用魔法,比如借助蜡烛、瓶子、白板、镜子和水晶等易获得的物品进行施法。其中,交互式的WitchTok更加受欢迎,视频创作者选择一个问题,通过使用塔罗牌或者钟摆板,让观众在与视频交互中得到自己的答案。WitchTok上的魔法无疑是简化了的,在这里,复杂的塔罗牌阵容被放弃了,创作者往往只在30秒内向数百万的观众传达一到三张牌的信息。对于短视频的受众而言,将一个魔法符号刻在蜡烛上,远比一个耗时数天的正式咒术仪式要有吸引力。

比起视频创作者,对巫术视频感兴趣的观众更难以说是正式的异教信徒。在去中心化的多元社会中,严密的教徒结构也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亚文化群体。在当代的巫术亚文化中,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教条,不过,但凡相信巫术的人也具有共同的信念,即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从巫术诞生开始直到当代巫术的流行化,“万物有灵”的观念始终作为其基本逻辑而存在。动物、植物,任何自然现象都具有活的灵魂。


魔法崇拜并非技术倒退

在世界知识化和现代科学进步的同时,魔法和万物有灵的精神信仰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魔法崇拜和科技发展貌似相冲突,但两者实则都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用“祛魅”来描述西方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体化的宗教形而上世界观瓦解了,宗教失去了规范世俗生活的力量,成为私人的信仰而不是一种公共生活的规范。现代化转型的结果是科学的世界观,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工具理性来掌握一切。而祛魅后的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失去了神圣感,而巫术所信仰的超自然力量,是一种为世界重新赋魅的可能。此外,巫术的流行,也是自然神性在环境被破坏的时代进行回归的一条精神路径。“万物有灵”的观念虽然原始,但也是对自然本身神性的敬畏。


当代巫术同时也受到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力。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和巫术同样处在了被迫害的地位,两者同为边缘性文化形态的关联更是体现在从15世纪到18世纪的“猎巫”运动中。当代女性主义巫术便具有了文化与性别的双重意义。当代女性主义巫术更加偏向内心和个人,它往往成为女性处理创伤或寻求赋权的方式。

巫术的复苏并非反古,而是再次成为与科技工具理性相对的矛盾力量。社会从来不是像弗雷泽所认为的那样从巫术到宗教到科学的简单线性的发展模式,魔法和科技,它们周旋着前行。


新闻与图片来源:NBC、Smithsonian、The Atlantic、The Big Think、The Conversation,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