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观点|周轶君:中国人的宇宙观

观点|周轶君:中国人的宇宙观

摘要: 《三体》的启示

iWeekly

《三体》预告片终于在奈飞官宣。从画面上看, 影片保持了中国元素中国面孔,也呈现了多元的世界风貌。制作人David Benioff说,《三体》原著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关注事件的“规模”超乎想象。这应该也是《三体》成为世界级科幻小说的原因吧。

多年来,文艺作品一直追求价值观输出,追求讲好中国故事。《三体》带来的启示则是,如果我们把视线上升,带到全人类乃至宇宙的高度,就能引起超越国界的共鸣。奈飞版《三体》还不知道是否真的精彩,但预告中显示了它的野心:把全人类装进去。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是佛教的中国化,给中国知识界带来了宇宙观,在“天下”之上,还要探索“宇宙人生的觉解“。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曾迷迷糊糊提出过“大一”“至大无外”的概念,思考过宇宙的边界。作家西川在《北宋:山水画乌托邦》中也提到,范宽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无法为后人超越,正是因为他把宇宙观带入了画中。范宽的山水虽然有近处的实景,但他的绘画既不是以客观自然为中心,也不是以表达自我为中心,既不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也不是表现主义。他用笔墨应和山川,整理山川,创造山川。是眼见,与他心中感应到的一种结合,《溪山行旅图》中的山体、细瀑、大树、岭头密林、巨石、溪流与人物,呈现出来“唯一性”。而这种“唯一性”的分量接近于真理的概念。在他的笔下,空间被赋予秩序,时间突然静止,天地、宇宙,乃至大道,峻然露面。西川认为,范宽这样的艺术家只能被称为“宇宙主义者”“天地主义者”,在世界绘画史中极其罕见。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有艺术家早已警告,范宽的画“不可临摹”,但后人还是争先恐后照样画葫芦,但放在一起高下立判,无人能够接近原作的冷峻如铁。后世再好的画家,大多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却再也带不进宇宙观。

视野决定了格局,格局决定了价值观,也就是从宇宙,还是世界,还是国界来看待。所以思考如何输出好的故事,问题也许不在于从哪里出发,而恰恰在于目光从哪里关照。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