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我们在这儿”,北美土著民族重审自治与主权

“我们在这儿”,北美土著民族重审自治与主权

摘要: 本周最佳封面故事

iWeekly

《经济学人》(美)

鲍里斯后英国何去何从

在历经数月的挣扎之后,约翰逊终究还是不得不下台。追根溯源,击垮他的是他自己的不诚实,这或许会给人错觉,只要换一个领导人,英国就能重回正轨。诚然,英国目前的混乱少不了约翰逊的“功劳”,但其问题根本远不止如此,除非保守党能勇敢直面问题,否则社会和经济只会更糟。约翰逊的下台为保守党留下不少教训。其一是政治性格,像约翰逊这般缺乏道德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细节把控的人,无法在关键时刻做出有利大局的选择,也无法贯彻政策。其二,保守党内本身就矛盾重重,一派坚持低税、自由贸易传统,另一派则倾向干涉主义和保护主义,约翰逊在位时无意调和两方矛盾,左右摇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教训体现在经济上,英国目前通胀率居G7内首位,GDP增长迟缓,深陷低生产率泥潭,铁路罢工声势浩大,连律师和医生也走上街头。赤字膨胀,英镑贬值,债务利息成本上升,若下届政府仍坚持在增加开支的同时减税,英国可能陷入更大危机,随着约翰逊的离去,英国政治需再次回归现实。


《新闻周刊》(美)

战争下的孩子

俄乌冲突的阴霾之下,约1.5亿乌克兰人背井离乡,其中超90%是妇女和儿童。当操场上的欢声笑语被爆炸声和碎弹片取代,当一个孩子被迫离开一切他所知所爱的事物,他心中的创伤,要到何时才能痊愈,是否还有可能痊愈?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60%的乌克兰儿童流离失所,其中200万儿童逃离乌克兰,还有250万儿童在乌克兰境内颠沛。而在此之前,南苏丹、也门、阿富汗和叙利亚的孩子亦是如此,他们所受的创伤都不会随战争结束而终止。战争对于孩童造成的创伤影响深远,一个孩子在战区内待得时间越长,未来就更有可能患上身心疾病。战争还会影响他们的身高发育,阻碍教育,永久性地破坏他们的盈利潜力,给幸存者留下隐形伤疤,而这些伤疤会一直持续到他们终老。目前国际上已有多队专业的救援人员出动,试图帮助乌克兰儿童的资助也堪称近几年之最,但仍有上百万儿童无法得到帮助。


《国家地理》(美)

我们在这儿

北美土著民族正逐步重申他们的“主权”,有条不紊地重新确立他们对土地、律法和生活方式的控制,说出坚定的“我们在这儿”。在加拿大或美国,不少土著民都曾因一道外来人的法律被迫失去自己的土地,森林被滥砍滥伐,甚至连部落的图腾柱也被收藏家和博物馆夺走,如今他们将自己曾经生活的土地重申为部落公园,试图修复被毁坏的自然,重建生态系统,封锁脆弱区域禁止游客出入。除了保育工作,他们更开启繁琐而重要的民族建设:开展自己的教育项目,雇佣自己的护林员,试图说服企业支付类似销售税的附加费用,用以支持土著民族恢复。谈及此类工作时,他们往往会强调“主权”的概念,比起自主管理,对北美土著社区而言这个词更意味着自治文化,意味着身在现代社会的同时立足于自身传统价值观,与非部落政府保持平等合作的关系。


《理性》(美)

禁书特辑

1976年,纽约长岛的一群家长带着书单前往当地教育委员会,他们相信书单上的书对年轻人有害,而这些书都在学校图书馆和教学大纲中出现。教育委员会立即指示禁书,称保护孩子远离道德危害是他们的责任。书籍审读委员会随之成立,最终九本书被禁入图书馆、移出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裸猿》、爱丽丝·柴尔德里斯的《贫贱家庭百事哀》、埃尔德里奇·克里弗的回忆录《冰上灵魂》等。随后,一群学生抱团上诉,起诉教育委员会禁书是侵犯了学生权利,在学生看来,自己也该有权发声才是。该案件为人遗忘许久,如今却被旧事重提,比起作为判例的法律意义,或许更关乎当下的道德争议。父母们总是在意子女的教育,但多数主义教育是否就是合格的教育?父母驱动下的教育又是否是多数主义教育?更悲哀的恐怕是教育委员会为愤怒所驱动的行动方针,而非经过冷静沉着的反思来行动。


《纽约杂志》(美)

内森·菲尔德袒露一切

喜剧人内森·菲尔德并不是一个表面上特别积极的人,他刚到洛杉矶时,总让经纪人别把自己送去各种会,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见人的目的是为了施展魅力得到工作,那么和人坐下来聊天,对这个目标是有害无益。“如果人们喜欢我做的东西,我不会亲自向他们去强调这点,我不会特意去表现得很有趣。”吉米·坎摩尔就评价菲尔德是个具有欺骗性的家伙,看上去仿佛很普通,甚至无聊。但在《救援高手》(Nathan for You)节目中,菲尔德顶着看似平淡的外表,总能让人们做出和说出一些惊人的事。这部在2013至2017年播出的无厘头节目风靡一时,也一举奠定了菲尔德在喜剧界的地位,站到了《纽约时报》评论称为“安静变革”的最前沿。他善于通过暴露某些行为怪癖或一些人们通常不愿示人的缺点来搞笑,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斥着假新闻和滤镜的世界,他的“现实喜剧”令人感受到一丝珍贵的真实。


《周末画报》(中)

00后女王伊丽莎白

欧洲王室的新肖像

“伊丽莎白公主(Princess Elisabeth)是比利时未来的希望吗?”2011年,9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发表公开演讲,因与王室惯例不符引来媒体关注,《华尔街日报》对比利时王室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王室发言人并未正面回答,只说伊丽莎白就是跟大家一样在上学的9岁孩子。而现在,伊丽莎白作为未来的女王,再次激发了人们的兴趣。6月,她出现在挪威英格丽德·亚历山德拉公主(Princess Ingrid Alexandra)的18岁成人礼上。这次宴会仿佛欧洲王室下一代君王的“宣告式”,一共有四名未来女王齐聚一堂——另两名是荷兰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凯瑟琳娜-阿玛莉亚公主(Princess Catharina-Amalia,18岁)和10岁的瑞典公主埃斯特拉(Princess Estelle),西班牙女王储莱昂诺尔(Princess Leonor)因学业原因错过此次聚会。挪威王室发布了照片,得到点赞最多的回复写道:“继承者们的合照!未来属于女性!”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