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聚焦 | 阿布拉莫维奇寻找不朽

聚焦 | 阿布拉莫维奇寻找不朽

摘要: “行为艺术之母”碰撞NFT

iWeekly

著名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宣布进军NFT艺术市场,为2001年的视频作品《英雄》推出区块链线上版本。阿布拉莫维奇认为,这个创作于2001年、关于和平与斗争的视频将对今天的世界有更特别的意义。阿布拉莫维奇纵横艺术市场多年,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她擅长用艺术表演反映人的痛苦与对世界的思考。阿布拉莫维奇今年75岁,她的首场个人回顾大展将在2023年的英国举行。她对媒体说,自己永远不会退休,而要努力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我一直在问自己应该如何与年轻一代沟通。创作艺术时,你必须考虑未来,艺术必须向前看。”

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她骑着白色骏马,手上的白旗在风中飘扬,背景中的西班牙天空蓝而广阔。《英雄》(The Hero)是著名行为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2001年的视频作品。拍摄《英雄》时,“9·11”事件尚未爆发,大部分美国人还没有用上互联网。上网要靠拨号,最畅销的手机是诺基亚直板机3310。也在这一年,阿布拉莫维奇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曾在二战期间为南斯拉夫而战,《英雄》成了纪念父亲的作品。21年后,选择《英雄》作为自己的第一个NFT上线作品,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阿布拉莫维奇说,这足以证明自己对这个崭新数码艺术世界的信心。今年6月,她于巴塞尔艺术展上宣布彩色版《英雄》将在区块链平台Tezos上推出。NFT指非同质化代币(Non-fugible Token),数字艺术品上线后将在去中心化的开源区块链上进行点对点交易。阿布拉莫维奇从1970年代开始活跃于艺术世界,被英国BBC新闻网称为“当今最受关注的艺术家之一”,创作了不少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几乎射进心脏的箭(《潜能》)、用刀刺向白纸上的手掌(《节奏10》)、与路人在静坐中凝视彼此(《艺术家在现场》)……今年75岁的阿布拉莫维奇对艺术新闻网站(ARTnews)说,《英雄》的NFT版本将是自己“对如何用新媒介来表达老作品的尝试”:“我一直在问自己应该如何与年轻一代沟通,他们也许在《英雄》首次推出时还未出生。创作艺术时,你必须考虑未来,艺术必须向前看。”


“75岁也不能停止冒险”

科技在阿布拉莫维奇的创作中从来不是陌生的主题。与一些成名已久的艺术家不同,她不排斥科技,只是“讨厌声音和图像质量都很糟糕的Zoom”。2018年,她为VR虚拟现实设备创作了一个关于海平面上升的作品,2021年又为数据传输公司WeTransfer创作了一段表演视频。今年2月宣布《英雄》将在NFT平台上线之前,阿布拉莫维奇对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谈到她对NFT的看法:“我不是那种讨厌新事物的老式艺术家。我喜欢一切新的东西,我很好奇。”但她当时也批评,自己在NFT艺术市场中“看不到任何创新”,“每个人在谈论的都是如何从中赚钱”。

进一步了解了NFT的概念后,阿布拉莫维奇最终改变了看法。《英雄》视频中的每一帧都可以在NFT平台中流通,它“将从一支视频变成无数个艺术品”。阿布拉莫维奇认为,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加密货币与非同质化代币等概念的Web3互联网将是艺术的未来。比起让观众看到一个艺术品,NFT可以让许多观众拥有独一无二的收藏。线上艺术更环保、选择更多、更透明,艺术家应该跟上这样的未来。

“2001年拍摄《英雄》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媒体。21年后,我们生活在这个新的世界,应该尝试给老作品一些新的含义。”她对艺术新闻网站说。最终让她决定尝试放上公共平台的,正是《英雄》这个对她有特殊意义的作品。“《英雄》是献给我父亲的,他是南斯拉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我认为今天的世界需要一个强硬的形象。现在,我们真的面临第三次世界性战争。我们处在危险之中。因此,这是我们重新审视这匹白马、这面白旗的时刻。”《英雄》不但在NFT线上流通,还将在全球各大城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巡回放映。“2001年我们拍摄《英雄》时,世界和今天大不相同。拍摄结束几周后,‘9·11’发生,一切都变了。事后我常想,也许这件作品捕捉到了暴风雨前的那刻宁静。我希望这个重新上线的作品能让全世界停下来,重新考虑英雄主义,考虑如何在没有希望的时候生存。”

除了《英雄》重新回到公众视线,2023年阿布拉莫维奇还将在英国举办首个回顾大展,展览内容横跨她50年的职业生涯,重现多场著名表演,个展将是疫情之后英国举办的最高规格艺术展之一。阿布拉莫维奇对媒体说,自己永远不会退休,只要活着就会继续创作。她的头发永远乌黑,社交媒体上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作品和新闻,还被许多年轻明星关注。为何阿布拉莫维奇似乎永远不老,总能受到艺术市场的关注?她对英国《卫报》说,对世界变化的捕捉和对女性身份的探索是她创作的永恒主题,这种主题让她的艺术时时能引发普通观众共鸣。无论哪个年代,观众都能在她的创作中看到现在。《节奏0》创作于1974年,阿布拉莫维奇在六小时表演中允许公众用桌子上的72种物品与她的身体互动。在表演刚开始,观众给她喝水,送她玫瑰,但很快有男性观众拿剪刀剪开她的衣服,刺向她的身体。当今天的年轻观众看到陌生男人对阿布拉莫维奇使用暴力时,所有对女性生存境况感同身受的人都能体验到艺术的现实冲击。

阿布拉莫维奇的视频作品《英雄》。

这可能正是阿布拉莫维奇长盛不衰的原因。艺术评论家玛丽亚·波波娃(Maria Popova)提出,阿布拉莫维奇身上有一种真正的多样化。作为艺术家她很复杂,这种复杂中又有许多普遍性。阿布拉莫维奇1946年出生于贝尔格莱德。二战虽然结束,战争的影响却长远留存。她的父母都是游击队员,对孩子实行军事化管教。她6岁前一直与祖母生活,“几乎不认识那两个只有周六会来看我的陌生人”。母亲有严重洁癖,不允许她与任何孩子玩耍。家里必须保持完美的整洁与秩序,如果阿布拉莫维奇在床上歪着身子睡觉,母亲“会在半夜叫醒我,要求我在床上躺得端端正正”。这种扭曲的成长让她早早学会了一种“面对孤独的能力”。艺术是她唯一的宣泄出口。阿布拉莫维奇从绘画开始,之后又接触了摄影、视频与装置和表演艺术。“每天早上我醒来时都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就像在发烧。工作,工作,工作,我的好奇心从未停止。”

没有什么能阻止她。当母亲烧掉她的画作、因为不满女儿“搞艺术”而殴打她时,阿布拉莫维奇选择离家出走,永不回头。她结识了艺术家乌雷(Ulay),与他共同创作了多个反思爱情与离别的作品,最后因乌雷移情别恋,在长城上完成最后一个双人艺术作品之后分手。有艺术评论家曾嘲笑她“又肥又丑、不受欢迎”,但阿布拉莫维奇不为所动。无家可归时要创作,痛苦时或者一贫如洗时更要创作:“艺术家只有从伤口中才能获得力量。我没有伴侣,也没有孩子,我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到自豪。”

“如果你没有从家人那里得到爱,你就会转向其他地方来寻找爱。我从观众那里获得了我想要的爱与肯定。观众才是我世界的中心。”阿布拉莫维奇说。但在大流行面前,她过去引以为豪的表演形式不复存在。《艺术家在现场》与《512小时》等作品都需要观众大量参与,阿布拉莫维奇承认,艺术表演在疫情之后“已经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她也提出,这不代表艺术家就应该停止与观众的互动。艺术家无论年龄,都应该在变化的世界中争取与年轻观众的感情连接。“阿布拉莫维奇显然有意将自己注入未来。”《卫报》评论道。疫情期间,阿布拉莫维奇在公园中散步,与粉丝分享自己保持与世界连接的方法:“找一棵喜欢的树,抱着树,向它吐露心声。”她设计了一套卡片,每张卡片中有不同的任务,让粉丝身体力行地做自己的行为艺术:“连续一小时开关门”,“对着镜子倒着走”,“数一数家里有多少粒米”。因为内容有趣且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这套卡牌风靡一时。她邀请说唱歌手Jay-Z等人一起表演,作品出现在著名电视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中。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个为虚拟现实设备创作艺术的人。阿布拉莫维奇选择进军NFT,在一些艺术评论家看来是她紧贴潮流与年轻观众的必然选择。她对媒体说,出售卡牌不会让自己一夜暴富,NFT作品的收入也将捐给环保慈善组织。她不介意被称为“媚俗的艺术家”,因为她的目标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艺术的长久魅力:“曾有一个女孩哭着给我看她身上的纹身,那是我和乌雷的作品。我喜欢这种与年轻人的关系。”

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家在现场》。

内容来源于《周末画报》

撰文—林湃

编辑—Y

图片—Getty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