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范荣靖:消费惯性

范荣靖:消费惯性

摘要: 消费惯性则是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近期,随着人工智能(AI)对话机器人ChatGPT大火,担忧之声也跟着出现,尤其关于AI是否会取代现有工作。

“如果生成式AI真的能兑现其承诺,那么劳动力市场可能会面临重大颠覆。” Jan Hatzius等高盛经济学家在3月26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预计美国有70%劳动者的岗位会受到AI影响。面临被替代风险最高的行业包括办公和行政支持,以及法律行业。高盛同时称,近2/3美国劳动者的工作可能会由AI提供补充,这些领域包括计算机和数学、教育、社区和社会服务等。

“近期来看,生成式AI对劳动力需求的直接影响可能较为负面”,但其“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仍将是积极的”。报告指出,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及未被取代劳工的生产率提升等因素相结合,可能会导致产出激增,进而显著提高全球经济增速。高盛经济学家表示,一旦全球至少有一半的公司采用AI技术,那么未来10年全球GDP每年可能会增长7%。这大约相当于7万亿美元。

实情是否如此乐观?AppWorks之初加速器董事长暨合伙人林之晨的一篇文章或许提供了解答。

“经历种种影响全人类的巨型科技典范转移——1980年代个人计算机、1994年浏览器、2007年智能手机,乃至近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数字行业蓬勃发展,但所谓工作颠覆、失业潮,却仅在极少数小范围。”他撰文指出,从整体来看,失业率的长期趋势反而是往下的。换言之,所谓工作颠覆的预言,过往50年科技发展下来,基本上没有发生。

数字会说话。美国今年1月份招聘速度大幅加快,新增就业人数51.7万,失业率降至3.4%,为53年多来的最低水平。日本2022年平均完全失业率为2.6%,较上年下跌0.2个百分点。韩国去年8月失业率2.1%,写下1999年来最低记录。国际劳工组织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尽管全球经济正在遭遇挑战,但今明两年世界各地的失业率将基本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等因素。

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各种新的科技发明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但为何没有造成长期失业率上升?林之晨解释,“某天我终于想通了,原来除了科技之外,这世上还有两股更大的力量:‘消费惯性’与‘资本竞争’。”

资本永远在竞争新的成长机会。当一个新的商机浮现,往往会有无数新创公司在风投、企业集团的支持下快速发展。虽然绝大多数不一定成功,但因运营过程需要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10年,才会最终尘埃落定。而在这过程中,会创造大量就业与学习新技能的机会,给予新进入社会或从不同行业转来的人新机会。

近期,因应ChatGPT热潮,相关人士也都在筹办新的公司。2月,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媒体上发出AI英雄榜,宣布打造中国版OpenAI,设立“光年之外”公司。他表示,他出资5千万美元,估值2亿美元,下轮融资已有顶级VC认购2.3亿美金。3月上旬,美团联合创始人兼CEO王兴发朋友圈宣布,他个人将参与光年之外的A轮投资,并出任董事。

3月19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也在朋友圈发文表示,他正在亲自筹组 Project AI 2.0,一个致力打造 AI 2.0全新平台和 AI-first 生产力应用的全球化公司。“Project AI 2.0不仅仅要做中文版ChatGPT。”他表示,“我们积极寻找AI 2.0技术和应用相关的投资机会,加速打造 AI 2.0 的全新创业生态,对于AI 2.0 的未来,我们具有更多更大的想象。”

消费惯性则是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和思维一样,消费也有惯性的,指的是顾客受到权威、从众、经验、非理性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习惯性地重复以往的消费模式。这也是为何品牌都要抢占年轻人的心,因为一旦他们成为这个品牌的忠实客户,即使未来他们年纪增长,也仍有很大概率会持续购买这个品牌。

“因为这个惯性,旧产业不会立刻消失,它往往要二三十年才真正被颠覆,五六十年才真的凋零。这个衰退是缓慢的。”林之晨撰文指出,因此相关企业有许多时间去转型;而产业工作者也能做到退休或是利用既有技能,转往相关的新产业发展,而后再学习新技能,因此造成的失业比想象中少。

本期封面故事聚焦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市场。2023年3月,香港巴塞尔展回归大规模实体展览,被视为亚洲艺术行业疫后重启的信号。不难发现,艺术市场也呈现了消费惯性。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背景下,作为老牌亚洲艺术中心的香港表现出其强大的韧性,本地画廊、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继续吸引国际关注,并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销售业绩。虽然2020年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站遭取消,但很快被名为“聚焦”的小型展览取代,聚焦于推广本地画廊,并取得了成功。艺术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佳士得、苏富比和菲力浦斯,在2021年和2022年继续在香港举行拍卖,成绩令人瞩目。就在2021年5月,佳士得香港举行了一场20世纪和当代艺术品拍卖会,总成交额达到11亿港元,其中许多作品的成交价高于估值。

在延续香港艺术消费惯性的同时,亚洲艺术板块亚洲艺术版图还迎来“新玩家”。上年, 国际级艺博会斐列兹(Frieze)宣布攻入亚洲市场,选址首尔并举办了首届FriezeSeoul,吸引了逾110间画廊参加。新加坡亦不甘落后,今年初携手The ArtAssembly举办Art SG,吸引了逾150间画廊的参与。

惯性与创新、变与不变,在艺术板块的交融,折射出更广大的市场发展趋势,人们也更乐见亚洲艺术市场走向多元化。





范荣靖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