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看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都会让我对艺术的真谛产生新的感悟。正如著名英国艺术社会学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所说:“艺术始终是社会活力的刻度表,那不断移动的指针记录了文明的命运。”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来源于诞生于巴黎、总部设在巴勒莫的艺术团体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从2004年开始的系列作品。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由巴西策展人、艺术史学家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担任主策展人。在策展声明中,他写道,“‘处处都是外人’拥有多重含义。首先,无论你走到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 他们/我们(they/we)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外人’。”同时,佩德罗萨也提及了威尼斯城之于本届双年展的当下特殊性,这个城市一度是地中海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与商业中心,曾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都,如今常住人口为5万人。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旺季单日游客人数可达16.5万人。在威尼斯,外人无处不在。而更重要的是,“处处都是外人”在今天的欧洲、地中海沿岸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统计数据,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在2022年达1.084亿,2023年则进一步增加。
本届双年展的背景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危机的世界,涉及人们在国家、民族、领土和边界之间的流动和存在,反映了语言、翻译、国籍的危机与陷阱,以及因身份、国籍、种族、性别、性取向、自由和财富的制约而导致的差异与分裂。
作者在2024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本届“终身成就金狮奖”授予了两位女性艺术家,她们分别是出生于意大利的巴西艺术家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Anna Maria Maiolino)和居住在巴黎的土耳其艺术家尼尔·亚尔特(Nil Yalter)。考虑到展览的题目和框架,二人的获奖尤其意义重大,因为展览正是聚焦于那些在南北之间、在欧洲与其它地区之间旅行和迁徙的艺术家。作为移民,两位卓越的先锋女艺术家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处处都是外人”的精神——麦欧利诺从意大利移居南美,先到达委内瑞拉,后至巴西并在巴西生活至今;亚尔特出生于埃及,从开罗移居伊斯坦布尔,最后定居巴黎。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特 (Paolo Baratta) 则如此定义威尼斯双年展的地位:“威尼斯双年展是这样的一个场所:其方式——甚至存在的理由,是致力于在艺术家之间,以及艺术家与公众之间打开一扇对话的窗口。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更聚焦于艺术社会史的概念,以及一些能够触及所有人的主题,不论他们对艺术是否感兴趣。”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冲突与动荡的世界,艺术见证着人性中最珍贵的那部分。艺术是沉思、个人表达、自由与基本问题的终极平台,艺术是最后的堡垒,是培育超越潮流和个人兴趣的花园,是个人主义与冷漠的一个明确替代品。
艺术的价值绝对不仅仅是观看和欣赏的物质价值,它更应成为启发思考、表达自己和理解世界与重建社会的工具。
最后,我想用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名言与大家分享:“自然只给了我们生命,艺术却使我们成了人”。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冲突与动荡的世界
艺术见证着人性中最珍贵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