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封面故事 > 热点 > 基孔肯雅热在世界多地传播,世卫组织紧急呼吁

基孔肯雅热在世界多地传播,世卫组织紧急呼吁

摘要: 历史会重演吗


iWeekly

上周,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呼吁采取行动,以防二十年前席卷全球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重演。目前,与印度洋地区相关的新疫情已蔓延至中国、欧洲及其他大洲。世卫组织官员表示,全球119个国家约56亿人口生活在可能受该病毒威胁的地区。所以什么是基孔肯雅热疫情?感染后的症状都有哪些?以及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多地出现本地传播事件


“我们正在看到历史重演。”世卫组织的医学官员戴安娜·罗哈斯·阿尔瓦雷斯(Diana Rojas Alvarez)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并将当前的疫情与2004年至2005年期间的那场大流行相提并论——当时主要在一些小岛屿地区暴发,感染人数接近50万,随后蔓延至全球。


据了解,目前这波疫情开始于2025年初,主要暴发在此前曾受影响的印度洋岛国,包括拉留尼翁岛(La Réunion)、马约特(Mayotte)和毛里求斯(Mauritius)。罗哈斯·阿尔瓦雷斯表示,据估计,拉留尼翁岛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已被感染。病毒目前正扩散至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家,并在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出现流行性传播。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输入性病例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欧洲境内出现了本地传播。罗哈斯·阿尔瓦雷斯指出,自5月1日以来,法国本土已报告约800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法国南部多个地区还检测到12起本地传播事件,意味着这些患者是在没有前往流行地区的情况下,被本地蚊子叮咬而感染。此外,上周意大利也报告了一例病例。

近期,中国南方个别城市也发生了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广东省疾控局7月27日通报,7月20日至26日全省新增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分布在佛山、广州、中山等12个地市,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截至7月26日,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已治愈或解除观察3224例。


基孔肯雅热由蚊子传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飞沫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皮疹、肌肉酸痛、恶心及疲倦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在没有明显关节痛的情况下,受感染个体的症状通常很轻微,感染可能不会被识别。

大多数患者可从感染中完全康复。在极少数情况下,该疾病可能致命。婴幼儿、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被感染蚊虫叮咬后,症状最长可能潜伏12天,但多数患者会在3至7天内出现症状。


基孔肯雅感染没有特效药,患者主要通过扑热息痛等药物缓解疼痛。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公众,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目前有两种基孔肯雅疫苗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和/或已被推荐用于几个国家的高危人群,但尚未广泛提供或广泛使用。虽然大部分患者数周内可康复,但部分人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遭受疲倦和关节疼痛的困扰。有证据表明,患者康复后很可能对未来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免疫。


做好防蚊措施是关键


基孔肯雅病毒首先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被发现,随后在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发现。1967年在泰国以及1970年代在印度首次记录了城市中的疾病暴发。自2004年以来,基孔肯雅病毒的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气候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气温升高、降雨模式改变以及湿度增加,为蚊子的繁殖创造了理想条件。这使得蚊子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从而扩展到新的栖息地。此外,病毒适应使病毒更容易通过蚊子传播,以及病毒已进入此前从未接触过该病毒、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中。


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世卫组织建议,怀疑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患者应在患病第一周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进一步传播给蚊子,并进而通过蚊子感染其他人。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关键是清理积水消除蚊虫滋生环境、使用杀虫剂消灭蚊虫,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有效地降低感染风险的措施包括使用驱虫剂、穿着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的衣服、安装纱窗以及在蚊帐下睡觉。


据报道,广东已启动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全市范围的清洁行动,以遏制这一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蔓延。为从源头上消灭蚊虫,佛山市禅城区自上周三以来,已向市内湖泊投放了超过5000条以蚊幼虫为食的鱼类。此外,佛山当地还使用无人机对屋顶、储物棚等难以人工到达的区域进行积水探测,以方便更好地清理潜在的蚊虫滋生点。


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