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封面故事 > 热点 > 技术泄露隐私:Clearview AI反移民进入美国

技术泄露隐私:Clearview AI反移民进入美国

摘要: 本周最佳封面故事


iWeekly


《时代周刊》(美)

面对现实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首个百日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一段时间。权力闪电战、政策大转向以及一系列直来直往的攻击,令他的对手、全球伙伴乃至支持者们都大跌眼镜。对内,他对政府机构乃至校园、媒体都大动干戈,对外,他频频释放威胁,用离谱关税挑起贸易战,近期又开始大规模驱逐移民和留学生。但最令诸多学者震惊的,还是特朗普在挥舞惊人权力的同时竟不受法律制约一事。他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便对消费和外贸出手,并试图控制独立机构,即便法院命令其暂缓或是撤销潜在的非法行动,他也置之不理。而在面对《时代周刊》采访时,特朗普本人则认为开场三个月很是成功,“我在做的正是我竞选时承诺的。”这话倒是不假,从驱逐移民到调整关税,特朗普的种种举措都在激进地重塑美国和美国国际地位,但他也很可能遭遇政策的反噬。


《纽约杂志》(美)

哥伦比亚的屈服

哥伦比亚大学代理校长卡特里娜·阿姆斯特朗因不堪重压宣布辞职,引发各界震惊。现年59岁的阿姆斯特朗此前是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的负责人,多年来她给人的印象是乐观、活泼、平易近人,而在管理大学的几个月后,她看起来濒临崩溃。阿姆斯特朗带领哥伦比亚度过了坎坷的八个月,为因巴以问题而分裂的校园带来了些许稳定,但当特朗普政府大手一挥冻结了哥伦比亚4亿美元的科研资助后,一切都变了。面对政府的最后通牒,阿姆斯特朗首先表示会配合,随后又私下向教员表示这并非屈服,仍有回旋余地,然后,她丢了工作。而就在她辞职的当天,她又被要求立刻去华盛顿接受质询。特朗普政府用威胁迫使哥伦比亚屈服,此后他们将能够深入校园,干预从招生到教学内容等各方面。而哥伦比亚作为纽约的研究和知识中心却别无选择,若对抗政府就会被摧毁,若屈从政府则会自毁。双输是唯一的结局。


《国家杂志》(美)

为所有堕胎辩护

提及堕胎,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怀孕初期的堕胎,即便是在美国支持堕胎自由的人的心目中,若提到怀孕晚期堕胎,看着胎儿已然有着成形的婴孩样貌,心情恐怕也会很复杂,所以晚期堕胎一直未能在美国获得广泛的支持。美国民主党对此避而不谈,共和党则喜欢伪装矫饰。如今在特朗普执政期间,晚期堕胎恐怕更是难上加难。有传言说特朗普政府极有可能设法禁止晚期堕胎,而更有可能发生的现实是,由于政府禁止药物堕胎,限制人们在怀孕初期堕胎的机会,造成晚期堕胎的需求上升。由于堕胎禁令的生效,不少孕妇被迫进入怀孕晚期,也有一部分诊所已开始提供晚期堕胎的服务。需要晚期堕胎的孕妇往往是最为弱势的群体,许多是年轻、贫穷的非白人女性,正因如此更需要关注和照料。但晚期堕胎往往被妖魔化,饱受非议,要为此辩护并不容易。


《新闻周刊》(美)

制造业期待

特朗普说他希望美国能重回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并且试图用对进口商品的高昂关税来促成这点。但现实是,关税的波动引发了全美经济的不稳定,也扰乱了全球市场和长期合作关系。有人认为初期的破坏能够帮助美国制造业重新崛起,但也有人认为这一整套“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理论的前提就有问题,衰退的并非是美国制造业,而仅是制造业就业。数据显示,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上升,已从新冠疫情期间的下降反弹回升至2018年水平。由于效率提高和技术革新,现在的工业产出已超出美国工厂的鼎盛时期。尽管美国GDP中制造业所占比例下降,但美国仍是世界第二大制造商。然而,美国制造业就业却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步下降,这也是特朗普支持者期待制造业回流的核心,希望他能带回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而对公司而言,雇人同样不易,因为美国年轻人已不热衷体力劳动。


《琼斯母亲》(美)

他在一直看着

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以及美国联邦调查局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阻止移民进入美国,提供这项技术的公司叫做Clearview AI。Clearview通过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抓取的百万张图像建立了一个硕大的生物识别数据库,而这些被抓取图像的平台和用户对此一无所知。Clearview利用AI技术分析图像并就此为每个人创建出所谓的“面部指纹”,只要通过该公司的人脸识别系统搜索照片,便可找到对应图像及其来源网站,还可就此发现照片对象的更多信息,包括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家人朋友等。该公司创始人本身也是美国移民,但他无疑是特朗普的“铁粉”,在他给政府的提案中,识别系统不仅能识别入境者是否曾在美国被捕过,还能筛选入境者“对美国的看法”。早从2020年首次曝光起,Clearview就被美国许多政府和执法部门使用,而隐私保护和技术透明则始终未能做到。


《周末画报》(中)

“艺术是对真实的虔诚叩问”

茱丽叶·比诺什重回戛纳电影节

距离著名法国演员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初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已经过去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她逐步成为欧洲影坛首个集齐柏林、威尼斯、戛纳三大影后的“大满贯”得主。2025年,比诺什作为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回到这个海滨城市。电影界的宠儿、叛逆者、为两性平等发声的演员,比诺什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中再次回顾电影的意义:“艺术不是权力的游戏,而是对真实的虔诚叩问。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