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1999年,天文学家在地球推行“都灵撞击危险等级表”。它由理查德·宾泽尔(Richard Binzel)提出,用颜色编码,将近地小行星和其他宇宙天体可能对地球构成的危险程度用0(白色,表示没有危险)到10(红色,表示发生碰撞后会对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打击)来划分。在评级被启用的26年后,人类首次遇到了被划分为黄色等级的小行星“2024 YR4”:2月初,这颗太空岩石撞击地球的概率达到3.1%,引发全球担忧。联合国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协调全球监测和防御行动,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共同监测2024 YR4的轨道变化,并评估其撞击风险。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联合启动了“守护者计划”;中国则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考虑尝试通过动能撞击技术改变小行星轨道的可行性。2月26日,在全球监测系统的协助下,NASA最终排除了“2024 YR4”潜在的撞击危险——地球躲过一劫,更重要的是,人类已经建立起了“预测、跟踪、防御”机制,在其他小行星可能来袭的未来里,有望保护地球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