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歧视vs利润,化妆品公司为何不放弃

歧视vs利润,化妆品公司为何不放弃

摘要: 非洲将售卖美白产品视为犯罪

iWeekly

“美白产品”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美容产品系列之一。随着“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兴起,热衷于美白产品的化妆品公司也被认为是在宣传种族主义。迫于压力,这些品牌进行重塑,他们去除了产品中宣传“美白”功效的所有话术。然而,据CNN报道,这些品牌在面对不同地区的顾客时,采用的品牌宣传话术也完全不同。那么,将“美白”与“美丽”“成功”等联系起来,是否代表着种族歧视?


品牌去除“美白”话术

随着“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在美国等地区的兴起,欧莱雅、联合利华等化妆品和护肤品巨头纷纷表态,将在产品广告语中去除“美白”“亮化皮肤”等词语。对于平权主义者而言,这是改写行业叙事非常重要的一步。消费者从美国或者欧洲等国家访问这些化妆品巨头的网站,他们已经看不到任何明确提及肤色的词语了。然而,从亚洲或者非洲登录网站,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如果顾客登录欧莱雅在新加坡的网站,他们仍然能在首页看到具有“强效美白”特性的面霜和精华的推广。在印度,欧莱雅仍然在售卖“White Activ”保湿霜。在东亚地区,欧莱雅大力推销美白面膜,声称消费者拥有了这款面膜,就拥有了“桃色肌肤秘诀”的钥匙。联合利华也使用着同样的销售策略。在美国网站上,联合利华旗下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旁氏(Pond’s)所推出的产品广告语和功效都没有“美白”一词,但在西班牙语版本的网页上,“美白”是旁氏产品的主要功效。

还有部分品牌更是对产品是否具有美白功效模棱两可。当记者问到资生堂产品“White Lucent”是否具有美白功能时,公司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模糊不清表示“我们不销售也不推荐美白产品”。


非法交易仍然存在

在非洲的某些国家,售卖美白化妆品或者护肤品会被视为犯罪。卢旺达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卢旺达当局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添加对苯二酚(超过一定百分比)、汞和类固醇等有害化学物质和化合物的美白产品。卢旺达因此建立了专门检测有害成分的实验室。从表面上看,禁令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仅在2020年,卢旺达警方就没收了大约13596件美白产品;2021年,这个数字更是增加到了将近4万件。

禁令的影响是真切存在的,卢旺达大部分群众认为使用美白产品“已成为禁忌”,但是美白产品的非法存在也同样是一个事实。销售美白产品的私有者通常将美白产品藏在大信封里,卖给顾客。禁令还有可能会导致更多假冒产品或者非法来源产品的出现。世卫组织非洲办事处气候变化、健康和环境代理小组负责人居伊·姆巴约(Guy Mbayo)博士告诉记者:“虽然有相关的法律(禁止销售美白产品),但是实施的力度还是不够。有很多人甚至不了解美白产品已经被禁止购买和使用,他们也不清楚使用这些产品的后果。”


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当“美白”与“种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巨大的争议。研究人员已经指出美白产品中含有汞、对苯二酚和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但人们对于美白产品仍旧趋之若鹜,品牌仍旧热衷于生产美白产品。

研究种族主义的专家特尼莎·库马尔(Tenisha Kumar)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美白产品是基于白人的固有理念——美白产品已经不仅仅代表消费层面的意义,更多地是基于人们从出生起就被灌输构建一个“至高无上”身份的理想。库马尔教授表示:“我们出生在一个种族主义的社会,(商家)利用有色人种女性的不安全感来给她们灌输‘需要得到美丽和社会的认可’这样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本身就是病态的。”

从事美白行业长达20年的研究员阿米娜·米尔(Amina Mire)教授认为,去除美白产品中的“美白”“提亮肤色”等词语揭示了这些公司承认自己有罪。她同时表示希望化妆品公司能够用“容光焕发”等词语代替“美白”。米尔教授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美白产品仍然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商业巨头不会轻易放弃美白产品。2017年,全球美白行业价值48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到89亿美元,这得益于亚太地区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 “市场利润丰厚,他们(化妆品公司)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它”。米尔教授说道,“但他们也不得不应对来自公众的巨大压力”。

“美白问题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殖民化的影响在有色人种社区中十分猖獗,而美容行业只是众多需要变革的行业之一。”库马尔教授表示。彻底改变“美白”话术,不仅是女性有色人种的胜利,“同时还会挑战我们将欧洲女性作为美的标准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新闻与图片来源:CNN、The Lovepost、ABC,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