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拉什迪遇刺,一部34年前作品留下的梦魇

拉什迪遇刺,一部34年前作品留下的梦魇

摘要: 宗教不能被讨论和批评吗

iWeekly

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8月12日在美国纽约州西部的演讲遇刺案无疑是在当代社会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尽管目前拉什迪伤情趋于稳定,但仍让人不由想到他在30多年前出版的小说《撒旦诗篇》(Satanic Verses),多年来导致多国译者与出版商先后遭遇刺杀。这部被伊斯兰世界视为渎神之作,并导致伊朗前任最高领袖霍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对拉什迪下达全球追杀令的作品,究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又为何至今仍争议重重?

萨尔曼·拉什迪


拉什迪遇刺,正在康复中


当地时间8月12日上午,美国纽约州西部的肖托夸教育中心(Chautauqua Institution),就在萨尔曼·拉什迪准备上台发表演讲时,他遭遇了刺杀。一名男子持刀冲上舞台,反复刺伤拉什迪,直到被观众、现场工作人员和两名提供安保服务的当地执法人员制服。一名在现场的美联社记者回忆,拉什迪当时被刺了10至15刀。


袭击事件发生后,拉什迪在宾夕法尼亚州伊利市的一家医院接受了数小时的手术,而后在当晚上了呼吸机。拉什迪的经纪人安德鲁·怀利(Andrew Wylie)14日公布了最新情况,称尽管拉什迪伤势严重,但“情况正在好转”,目前已经撤下呼吸机。

哈迪·马塔尔

据了解,袭击者是24岁的新泽西州男子哈迪·马塔尔(Hadi Matar)。他当场被捕,被控二级谋杀罪和持械伤人罪,并于13日接受法院传讯。“这是对拉什迪先生的一次有针对性的、无端的、有计划的攻击。”地方检察官杰森·施密特(Jason Schmidt)说。马塔尔被当庭宣布拘留,不得保释,下次出庭时间定于8月19日下午3点。


美国总统拜登13日就拉什迪遇刺事件发表声明:“萨尔曼·拉什迪——以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对故事无与伦比的感知力,以及拒绝被恐吓或噤声的态度——代表了基本的、普遍的理想。真实、勇敢、不屈不挠,以及无所畏惧地分享观点的能力,这些是任何自由开放社会的基石。”



《撒旦诗篇》惹来的杀身之祸?


萨尔曼·拉什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在14岁时便被送去英国读书,并最终在那里定居。他的文学天赋不同凡响,收获赞美的同时他也一直饱受争议。1981年,他的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获得了当年度布克奖,却因作品触怒了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而被印度当局禁止在国内发行;随后在1983年出版的小说《羞耻》(Shame)又因中伤巴基斯坦前总统奇亚·哈克(Muhammad Zia-ul-Haq)及著名的布托家族(Bhuttos),而致该书不仅在巴基斯坦遭禁,拉什迪本人也被控诽谤罪。

但拉什迪最大的争议来自他在1988年出版的小说《撒旦诗篇》。小说本身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现代史诗: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爆炸,当两名乘客从空中坠落时,他们的灵魂获得了转化,一个变成天使加百列(Gabriel),一个变成魔鬼。他们的经历和幻想构成了这个不断在各种梦境里进进出出的故事。


在《撒旦诗篇》中,拉什迪创造性地运用了有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和《古兰经》的一些故事,被认为是对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影射和亵渎。例如,在小说中,先知的名字从穆罕默德(Muhammad)被改成了马洪德(Mahound),这是在中世纪时期一些将穆罕默德视为魔鬼的基督徒所使用的称呼。此外,拉什迪笔下的马洪德把自己的话放进了天使加百列的嘴里,并向他的追随者传达法令,方便地实现了他自私的目的。而根据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从天使加百列口中获得了真主的真言,再由穆罕默德向他的追随者口述,记诵下的文字最终形成《古兰经》的经文和章节。

《撒旦诗篇》

小说出版一年后,1989年2月,时任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宣布《撒旦诗篇》亵渎神明,并对拉什迪发出了追杀令,悬赏150万美元号召全世界穆斯林追杀拉什迪以及与出版《撒旦诗篇》相关的所有人员。该事件甚至导致伊朗与英国两国政府断交。在那之后,拉什迪受到了英国政府全天候的保护,有十年时间,他甚至需要对外保密自己的位置。


拉什迪本人曾就此事件做出过让步,他向穆斯林世界公开发表道歉声明:“我对这本书给伊斯兰教的忠诚信徒带来的痛苦深感遗憾。”据说他还曾告诉出版商不要发行平装书,也不要再翻译这本小说。然而于事无补,这些让步最终也取消了。后来,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拉什迪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认为,宗教文本是可以被挑战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讨论伊斯兰教?尊重个体、保护他们不被排斥是一回事,但同时对他们的想法持怀疑态度,甚至严厉批评则是另一回事。”

1989年英国,《撒旦诗篇》被焚烧。

事实上,就在下发了针对拉什迪和《撒旦诗篇》的追杀令几个月后,霍梅尼便去世了。伊朗政府则在1998年与伊斯兰教教令划清了界限后,恢复了与英国政府的外交关系,并宣布不会支持霍梅尼对拉什迪发出的追杀令,也不会鼓励其他人这样做。但一些激进分子坚持认为,霍梅尼的判决无法撤销,刺杀拉什迪的号召仍然有效,因为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只有颁布者本人才能撤回一项教令。



从《撒旦诗篇》到《查理周刊》


直到《撒旦诗篇》出版34年后才被人刺杀成功,同他的别国译者和出版商相比,可以说拉什迪是“幸运”的。


早在1989年春天,英国的多家书店就因存放刚出版的《撒旦诗篇》而遭到炸弹袭击,1991年7月,《撒旦诗篇》的日文翻译者、日本筑波大学伊斯兰文化助理教授五十岚一在东京遇刺身亡,时年47岁。同样是1991年7月,该书的意大利语译者埃托雷·卡普里奥洛(Ettore Capriolo)在米兰家中遭一名伊朗男子刺伤,侥幸生还。据说这名行凶者先是给卡普里奥洛写了一封信,自称对文学翻译感兴趣,从而索取了卡普里奥洛的家庭地址。

穆斯林民众支持追杀拉什迪。

1993年,《撒旦诗篇》土耳其语版译者、作家阿齐兹·内辛(Aziz Nesin)身处的土耳其锡瓦斯市的一家酒店发生纵火案,导致了37名无辜民众丧命,而内辛则最终凭借一架消防梯子而幸免于难。同年,《撒旦诗篇》的挪威语版出版商威廉·尼加德(William Nygaard)在奥斯陆家中被人从背后连开三枪,在经过几个月的住院治疗后最终康复。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伊斯兰教狂热分子对待一种持不同意见的声音却变得更加暴力、血腥,并从《撒旦诗篇》扩展到许多其他文化作品。正如《纽约每日新闻》指出,自从丹麦《日德兰邮报》(Jyllands-Posten)在2005年发表了许多描绘穆斯林先知的漫画以来,伊斯兰教狂热分子对这种言论自由的拒斥也变本加厉。2006年2月,法国《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转载了《日德兰邮报》有关穆罕默德的漫画后,引发穆斯林在世界各地的抗议活动。2011年,《查理周刊》再次刊载了穆罕默德的漫画,导致其办公楼遭到燃烧弹袭击,《查理周刊》也因涉嫌种族歧视而被告上法庭。2015年1月,《查理周刊》总部又遭遇武装分子袭击,导致12人死亡,多人受伤。2020年10月,法国再次成为言论自由遭遇可怕攻击的现场,一名中学教师塞缪尔·帕蒂(Samuel Paty)由于在一堂课上展示了讽刺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随后惨遭斩首。

法国民众表达对《查理周刊》的支持。

从五十岚一,到《查理周刊》,到塞缪尔·帕蒂,再到拉什迪本人,即便在今天,人们仍然在为捍卫言论自由付出惨痛的代价。“当你宣布一套观点不受批评、讽刺、嘲笑或蔑视时,思想自由就变得不可能了。”拉什迪在2005年说的这句话,似乎永远都是对的。



新闻及图片来源:福克斯新闻、华盛顿邮报、以色列时报、卫报、纽约每日新闻,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