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时代周刊》(美)
冰冷的真相
地球两极的冰原无与伦比,严酷的环境令人类无法轻易靠近,只有适应力最强的生物才能久居。但遥远、不宜居的两地却对我们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比任何身边事物的影响力都更大。无论是气候,气象模式,还是海洋食物供应,都与两极息息相关。问题是,较之全球其他地区,两极的变暖速度是最快的。2020年南极洲创下历史最高气温零上18.3℃,对于当地物种而言,这是凶兆。大自然食物链环环相扣,一个物种的异常就有可能令整个生态环境崩溃。气候变化一两度看似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对于其他更为脆弱的生物而言,比如企鹅,严重性就不言而喻了,而一切都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终直抵我们生活之地。就在南极洲观测到历史最高温度的5个月后,西伯利亚也达到历史最高温度38℃,多处被野火席卷,眼前看似遥远的生态崩溃实则近在咫尺。地球两极既是人类碳排放的受害者,也随时可能融化淹没我们。
《经济学人》(美)
印度时刻
过去三年,印度疫情已导致上百万人口死亡,而封城又令经济萎缩了近四分之一,并引发了巨大的内部人口迁移潮,城市工人纷纷回归农村,宗教紧张局势也是一触即发。如今,印度北部又受热浪侵袭,全球石油和食物价格冲击令穷人苦不堪言。但如果我们退一步,着眼大局,可以看到一股新力量正改变印度未来十年的经济,技术进步、能源转型和地缘政治变化都为印度创造不少新机会。本土技术是关键,随着技术成本下降,印度推出国家“技术栈”,国家资助的电子服务将推动印度原本庞大、低效、非正规的现金经济进入21世纪。与此同时,全球对于云计算和软件工程师的巨大需求是印度的大好机会,而在太阳能和绿色氢能方面的领先地位也有助于印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力。新工具或可解决棘手问题,但煽动性政治是巨大隐患,莫迪政府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升级成独裁政治,印度人民党的强势可能令这个庞大的多元国家变得更不稳定。
《纽约杂志》(美)
谋杀罗伊的人
马乔里·丹内恩费尔瑟(Marjorie Dannenfelser)有一种罕见的狠劲。她领导的反堕胎组织专注于推选“反堕胎”的立法者上台。为了完成任务她不惜一切,政治交易,利益互换,她心无旁骛地追求一件事:推翻堕胎权。如果回顾美国关于堕胎权的争议历史,会发现一种修辞扭曲了部分美国人对于堕胎的理解,觉得同意堕胎就是在同意对孩童的大屠杀,拥有堕胎权的女性也被描绘成自我开脱的说谎者。受此言辞影响的人们关注孩童之死有多可怕,却忘记了女性权利,这一点本身就令人痛心。不过直到马乔里之前,反堕胎的观点还未和政治紧密挂钩。为罗伊案撰写了主要意见的法官就是由尼克松提名的,1967年身为共和党人的科罗拉多州长还签署了美国第一部放宽堕胎的州法。彼时的怀孕以女性反馈为主,未引入胎儿超声像,而之后,胚胎成了聚光灯下的主角。一部分人放大这张图像,却抹去了它的前因和背景,即女性本身。
《新闻周刊》(美)
科技巨头的主宰时代或将终结?
今年以来,Meta(原Facebook)股价一路下跌,并面临美国和欧洲多地的监管机构审查。同样被监管和立法机构盯上的还有谷歌、亚马逊、苹果和微软,五大科技公司无一幸免。公众对隐私保护的诉求日益强烈,对科技巨头垄断的愤怒也日益强烈。而政府也不希望有一群科技巨头能操纵公民行为,甚至是塑造人们的集体世界观,同时还能赚得盆满钵满。这场反垄断大战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电信巨头AT&T和标准石油公司。四月末,欧盟通过了《数字服务法》,对虚假信息、非法内容和误导性广告的监管严厉程度史无前例。美国的立法、执法者们则排着队就Meta的隐私管理、虚假信息、滥用用户数据等问题发起攻击。而最令这些巨头们害怕的,或许还不是法律本身,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少量数字巨头的手中集中了过于庞大的权力,这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有害的。
《好莱坞报道》(美)
蕾雅·赛杜的悖论
“戛纳女王”蕾雅·赛杜携两部电影回归,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和2021年因新冠阳性缺席之后,时隔三年,她迫不及待想要重回这座海滨小城。戛纳电影节向来是行业盛典,但也被诟病过于臃肿和守旧,而赛杜作为其野生代言人最合适不过。迄今她已携17部影片踏上过克鲁瓦塞特大道,2013年更凭借《阿黛尔的生活》和导演以及另一位女主演共享金棕榈奖。这位惊艳迷人的法国女演员出身电影世家,却又不那么传统。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大片,你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赛杜刚出道时,人们都以“神秘”来形容她,但赛杜本人并不理解这个标签,在她看来,神秘意味着无趣,她将这股神秘感归于自己的表演本能,她认为表演不止关乎拿出了什么,也关乎保留的部分,所以她的表演总是有所克制。当她谈及电影,仿佛在谈论一种信仰,“我有一种感觉,我就是为电影而生的,天生适合电影。”
《周末画报》(中)
珍妮弗·杜德纳
基因科学先锋的生命预言
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曾因基因编辑技术(CRISPR)获得诺贝尔化学奖。CRISPR发展十年,被认为是生物科学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可以应用于医学与农业等领域。杜德纳因此成为基因编辑技术领域的权威人物。4月底,她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与《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采访,为大众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成果。杜德纳预言,基因编辑婴儿将在25年内彻底实现,科学家还可能修改动物与植物的基因,让它们能适应更极端的环境,甚至对抗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