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观点 | 周轶君:冬奥未来式

观点 | 周轶君:冬奥未来式

摘要: 人类总能随境而变

iWeekly

冬奥开幕于立春时分的北京,象征“未来式”的意义。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提交的方案中,特别指出,要展现“未来”,而不是2008年时的历史画卷。于是世界看到疫情下的北京,站在舞台上的,没有一个穿古装的人,而是自然、童真的换牙期的儿童吹响号角,还有那些在冰雪间嬉戏、漫步的孩子、青年。春回大地,万物勃发,冬奥展现的是竞争,更是生命与自然应有的交辉。

举目全球,从东奥(东京奥运会)到冬奥(北京冬季奥运会),人类在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之下,仍竭力保持世界运转该有的步伐,传递希望的信号。疫情,是对举办大型运动会最大的威胁。然而,还有一个条件,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改变未来冬奥的模样。

那就是气温。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到本世纪末,曾经举办过冬奥会的21个地点,除了日本札幌,都将因为“冰雪不足”而不够格举办冬季比赛。英国的研究指出,只有其中10个地点届时仍会有自然降雪。

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已经预示了气候条件的强大制约性:经历了二十多年与北欧冰雪之国的赛事权利拉锯之后,法国滑雪小镇夏慕尼终于迎来盛事。可是在开幕前,连降大雪,当地旅游局资料记录“这是很多当时居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大雪,24小时内整个小镇的平均积雪达到160厘米之厚。”组委会很快组织了600人清理场馆积雪。然而即将完成时,气温回升又导致大量积雪融化,切断铁路交通,持续暴雨把户外冰场浇成了湖面。好在,冷空气在开幕前抵达,希望与冰雪上的阳光同时升起。

由于2020年至今的疫情,全球碳排放下降了7%。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项目官员米格尔·冈萨雷斯告诉我,我们需要在2050年前的每一年都实现“如同疫情中”的碳减排,才有可能实现《巴黎协定》中关于阻止气温升高1.5摄氏度的承诺。遗憾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减排,目前看起来并不会发生。

2010年温哥华用直升机降雪,2014年索契冬奥,主办者用去年冻上的冰雪补充现场不足。而过热的气温,已经造成部分地区比赛不公、场地隐患促使运动员受伤的例子。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在比赛场地使用百分百人工降雪,好消息是制冷系统使用的是天然二氧化碳,有助碳减排。专家指出,若气候变化的趋势不改变,到2050年,要么冬季奥运会将不复存在,要么转为科技、环保理念支持下的新式冬奥。人类总是能随境而变。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