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战争来临时,真相是第一个牺牲品”,这句话用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恰如其分。有人说,这次社交媒体上满天飞的“假视频”“假消息”,可谓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抖音战争”。其实不光是国际版抖音TikTok,更“传统”一点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也多次被证实传播时间地点错误,或画面根本是电子游戏截图。
在推特上点击超过1800万的一条视频,显示一架乌克兰“米格-29”战机与俄罗斯“苏制-35”战机缠斗并获胜的画面,还得到了乌克兰国防部官方账号的转发。最终证实这些视频来自于战争模拟游戏。一个朋友发给我,中文微博上有传“德国BILD电视台发布的乌克兰爆炸画面,实际上来自天津港爆炸”,如何分辨?我查了一下,首先BILD是德国一家八卦小报,消息并不严肃,主体是报纸,后来才有了电子版,并且有自己的网上新闻直播。那么BILD选用错误画面并不能说明“西方媒体捏造事实”,因为它根本不是主流媒体。那么“打假”本身是实锤吗?后来BBC“事实核查”部门发现,所选画面来自BBC 2015年的新闻报道,第一个把它转嫁于乌克兰的,是Twitter上的非官方账号,后来才被BILD等不加筛查地使用。
所有的战争不仅是地面上的胜负,也都是信息战、心理战。古有“四面楚歌”瓦解军心,现代也非常重视“Win hearts and minds”(赢得民心)。在这场信息与形象的战争中,不仅是乌克兰人,还包括围观者,都愿意相信一个“以弱胜强”的神话。各种符合这种核心思想的消息、视频,都会以一种同样的情绪快速传递出去。而我自己总是首先会问“消息来源是哪里?”得不到来源的,可以想一想拍摄手法、声画是否同步,来估计一下可信度。另一方面,我倾向于对那些“过于完美”的故事存疑。比如“车臣战争之王第一天进入乌克兰被打死”之类,几乎戏剧化到了神话地步,值得打问号。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常常陷于这样的困境:无从追查真假,也无从意识谁塑造了我们的情绪和看法。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形象战非常成功。他本来是一个非武装人员,也是橄榄绿上身,好像沾上一点“战争总统”的光。果然在民间及国际社会声望急升。欧盟、美国国内的民意,或许也是受社交媒体传播而高涨的民意,反过来影响到了政府的决策层面。于是有了反战、低调的德国,一下子军费提高了近十倍,向来中立的瑞士,宣布冻结俄罗斯人银行资产,加入金融制裁行列,并对俄飞机禁飞。这都是二战以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俄乌局势还在发展,它必然将是未来一系列事件的分水岭。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