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立春,奥运之火再次在“鸟巢”点燃。一个孩子吹散蒲公英,天空同时出现“立春”与“Spring”字样的双语烟花。冰立方之后逐渐升起,往届冬奥会的图像在冰立方上以激光方式呈现。冰立方之后被击碎,冰雪五环破冰而出——打破隔阂、消除矛盾、彼此理解。因为疫情,入场运动员与现场观众人数较过去较少。但在开幕式现场的节目中,“团结”与“希望”依然是绝对的主题。象征每个代表团的小雪花逐渐变成一整片更大的雪花。运动员入场后的短片中,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与冬奥比赛逐渐融为一体。屏息凝神、转动身体、欢呼、享受。在这个关键节点,北京冬奥会既像一次代表希望、奋斗与激情的冬季狂欢,也是一次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开始。
中国代表团在冬奥开幕式上进场。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员,你们将向世人展示,人类在遵守统一规则、彼此尊重时,世界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致辞中说。“我们所在的世界是脆弱的,有许多分裂、猜疑。但是在这里,竞争激烈的对手也能和平共处,彼此尊重。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使命,让人们在和平竞争中团结一心。奥运会是沟通的桥梁,绝不会筑起高墙。”这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次,在点火仪式上没有点燃动作。一束奥运火炬留在由所有代表团的小雪花组成的大雪花上。这束火焰很微小,由所有雪花一起保护,在舞台的中央燃烧不息。
开幕式之前,冬奥现场的种种趣闻已经是社交媒体的关注焦点。冬奥吉祥物“冰墩墩”是冬奥村里人气最高的明星,捷克花样滑冰运动员塔施莱罗娃说收到“冰墩墩”玩偶时“激动得差点哭出来”,日本电视台记者辻岗义堂一路追着“冰墩墩”人偶的视频在微博走红。美国无舵雪橇选手桑默·布里切特躺在冬奥村的加长豪华床上,为TikTok粉丝示范如何用遥控器调整床的角度。她的粉丝立刻将这段视频与东京奥运会上的纸板床相比。“这可把东京奥运村睡的纸板床比下去了。”《纽约邮报》评论,“不但如此,布里切特还钻进她的可遥控大床示范,这对参加了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员来说,简直是伤口上撒盐。”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北京青春力量
15岁、17岁、18岁,一批年轻运动员将在北京赛场写下新的故事。无论年龄或出身,夺冠是他们在这个二月唯一的目标。18岁的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是这个冬天最受关注的运动明星之一。她8岁时被母亲送进自由滑雪学校,因为对女儿有些过度保护的妈妈谷燕很不喜欢看到年幼的谷爱凌在滑雪坡上自由狂奔,觉得把她送到专业学校才更安全。当时谷燕并没有想到,女儿之后不但痴迷滑雪,还学会了在空中转圈、跳跃,完成无数惊险的动作。谷爱凌曾对美国《时代》周刊说,自己“从人生第一天开始就追求着肾上腺素带来的刺激”。
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
“10年后,肾上腺素将谷爱凌一路带到她妈妈出生的地方,带到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开赛之前,谷爱凌在美国猛犸山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世界杯上斩获冠军,完成两个空中转体900度动作。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正滑后空翻2周转体1440度动作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女子运动员。关于她讲一口京片子、入读斯坦福的“天才少女”事迹被社交媒体津津乐道。《南华早报》称她为“滑雪神童”。如果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斩获金牌,谷爱凌将一举成为真正的体育巨星。
15岁的俄罗斯花样滑冰选手、“超级美少女”卡米拉·瓦利耶娃被视为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单冠军大热门。她目前已经是俄罗斯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掌握多项顶级难度动作。更难得的是她的艺术表现力。俄罗斯媒体称,瓦利耶娃“对音乐的感受非常细腻”,她的表演不仅有复杂的技术动作,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舞蹈——瓦利耶娃在正式成为花样滑冰运动员之前曾练习过艺术体操与芭蕾。让她在花滑舞台一战成名的作品名叫《站在球上的女孩》,灵感来自毕加索的作品。除了瓦利耶娃,俄罗斯花滑队还派出代表目前花滑最高水平的选手安娜·谢尔巴克娃和亚历山德拉·特鲁索娃。体育媒体评价,俄罗斯奥委会运动员包揽女子花滑前三名“几乎没有悬念”,“真正的焦点在于,她们将有怎样的高难度动作和艺术表现,为观众送上怎样的视听盛宴”。
对于一批已经成名的明星选手来说,他们是否能打破自己创下的纪录也是北京冬奥的赛事亮点。27岁的日本单人花滑选手羽生结弦是历史上第一个夺得这个项目金牌的亚洲男选手。BBC称他为“花滑历史上最伟大的男子选手之一”。如果北京夺冠,他将成就冬奥花滑男单三连冠历史。当羽生结弦缺席冬奥赛前训练时,“全世界都在找他”“羽生结弦还没来”关键字立刻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羽生结弦到达后上传问候视频,感谢粉丝支持。在镜头里他比出“3”的手势——他知道自己可能写下的是怎样的新历史。
被称为“弗朗茨大帝”的德国有舵雪橇运动员弗朗西斯科·弗雷德里希是英国BBC新闻网列出的“北京冬奥最值得关注的运动员”之一。今年31岁的弗雷德里希曾在平昌拿下两枚金牌,另外手握46项世界杯冠军和13个世锦赛冠军头衔。美国NBC电视台评价,弗雷德里希可能是有舵雪橇历史上最优秀的选手。他在今年世锦赛前对NBC电视台说,“雪橇运动99%是在做运动之外的事情”。除了力量训练和心理准备,一些运动员还需要靠寻找赞助商存活。这一切的努力,最后汇集在比赛的一小时中。“比赛是拼图的最后一块。”
德国有舵雪橇运动员弗朗西斯科·弗雷德里希。
“弗雷德里希的哥哥大卫是这份拼图的第一片。”NBC电视台写道。大卫·弗雷德里希是两兄弟间首先参加雪橇比赛的人。19岁时,他在家乡的一次比赛中发生事故,昏迷三周。之后又在一次意外中伤及脊椎骨,最终退役,留下弗雷德里希独自征战。大卫形容,弟弟是“雪橇运动的教授”,他不但熟知这个运动的比赛细节、训练方法,还毫不吝啬地帮助其他没有名气的雪橇运动员寻找赞助商。国际奥组委也将弗雷德里希称为“雪橇国王”,“他不屈不挠,是人类克服挫折的最好例子”。
冬奥的绿色未来
从全球整体温度变化趋势看,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着许多冬季赛事。滑铁卢大学地理与环境管理教授丹尼斯·斯科特对美国全国广播电台(NPR)说,一些从业几十年的冬季赛事教练“已经感受到气候变化给赛事带来的影响”。几个气候炎热的国家目前已经完全依靠室内场所来举行滑雪等比赛,迪拜设有中东首个室内滑雪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条件最好的滑雪胜地之一”。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总使用雪量的90%都是人造雪。曾有媒体称人造雪是“假雪”,曾担任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竞赛主任的乔·菲茨杰拉德回应,造雪“就像农夫用水浇灌作物”一样普遍。在一些雪量要求很大的项目上,通过天然积雪建造赛道难度很大。造雪师需要严格控制水的温度、水与空气的压缩混合比例,用造雪机喷洒雪晶。北京冬奥会使用的造雪水源来自天然湖泊和山上的水源循环系统,分别收集降雨和化雪融水,以达到最高的循环使用效率。美国奥运越野滑雪运动员罗西·布伦南说,运动场地如今更依赖人造雪。但“人造雪与天然雪不一样,它更结实、更容易结冰、更滑因此速度更快”,一些运动员还需要时间适应。
两名火炬手点燃奥运圣火。
除了高效造雪,北京冬奥会将有首个“零碳小屋”。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西侧,“零碳小屋”是场馆服务与应急资讯站点。它的屋顶装有风机与太阳能光伏板,还有热回收系统与电力储存装置,可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北京冬奥会也将是首届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首先是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场馆与设施,国家游泳中心在游泳池上搭建可移动、可拆卸的制冰系统,将泳池变成冰壶赛场。这是世界上首个游泳池变身的奥运冰壶赛道。北京冬奥也是历史上首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能源供电的奥运会。奥运村配备超过1000辆氢能源汽车。总部位于芬兰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分析师对《彭博商业周刊》杂志说,奥运将加强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希望向世界展示的领导力。“冬奥会将考验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彭博商业周刊》写道。“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努力与潜力也必须在奥运会之后持久展现。”
内容来自周末画报
撰文、编辑:Y
图片:Getty、视觉中国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