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从一个国际关系专业人的角度,我可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普京的打法堪称经典,2014年侵吞克里米亚之后,不断在乌克兰东部制造小冲突,今年正式承认两个地区独立,进而四面八方瘫痪乌克兰防卫力量,达到兵临首都,迫使谈判的事实。步步为营,目的清晰。然而,想到2014年基辅独立广场上,那些面孔,那些声音,那些倔强的自由梦想,那些哀痛的隐隐哭泣,遥远的战争就不再是一个技术性的名词,而是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具体的人民。
基辅
我记得基辅广场上的人,无论年轻人还是白发人,对于乌克兰身份有着强烈的认同。从语言,到对于前苏联的记忆,他们都属于无可辩驳的乌克兰独立主权国家。俄罗斯历史与乌克兰深深纠缠,可以说,基辅是俄罗斯之母,但今天,乌克兰人更向往加入欧盟的大家庭,同时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平等的关系。不幸的是,乌克兰始终在两股力量的撕扯之中。哪怕在国内,基辅人对东部顿巴斯地区所知甚少。带我去顿涅斯克的出租车司机说:“这里离基辅600公里,离俄罗斯边境只有100公里!”俄罗斯影响力很容易抵达。
即便在东部独立地区,也存在亲俄与亲欧派。新闻里的“俄罗斯裔”只是一个标签,每个人自己的立场由个人生活经验、世界观塑造。战争口号总是宏大的词语,个体命运却是具体的差异。
乌克兰,将是东西方世界的历史一战。西方的态度将划定分界。遗憾的是,此前美国与欧盟,也就是北约的主干与俄罗斯的多轮会谈,让普京摸清了底线:美欧不会直接出兵与俄罗斯硬碰硬,最大极限的反应就是经济制裁。不动真刀真枪的威胁都是纸老虎。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例子一再说明,制裁不能伤害到本该受制裁的“领袖”,为之付出生命与生活代价的,是普罗大众。而没有什么比困难的国内形势、悲情面对外来势力的领袖更能团结上下的了——在伊朗、在朝鲜、在委内瑞拉、在古巴,如此适得其反的例子一再上演。我曾经问过伊朗政府顾问,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究竟有没有让民众怨恨政府?对方笑了笑:“如果明天美国侵略伊朗,民众只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大阿亚图拉周围。”
自2014年普京吞并克里米亚以来,俄罗斯就一直受到西方制裁。但这个政权的行为,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制裁没有令普京屈服,反倒激发了对方的斗志。列在制裁名单上的,都是俄罗斯寡头、精英,但最终受到制裁伤害更深的,还是普罗大众。“在俄罗斯,普通大众始终被当作是‘农民’。 ”一名俄罗斯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与俄罗斯并无紧密的贸易往来,欧盟对俄罗斯油气的需要,却令制裁变得更加“双刃”。
主导俄罗斯民意的,很大程度上是“面子”,所以普京推行的帝国情怀、帝国形象很有市场。在欧美,主导民意的,相当程度上是“里子”,以民生实惠为重,甚至因为历史原因,极其警惕“帝国”手段——比如在对待中东难民的问题上,欧洲就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不应该重返“罗马帝国”,把地中海对岸的事情都包揽到自己身上。
而无论如何,不露出牙齿的北约,令仍然相信自由世界的人打了寒战。二战以来,美国支持下的“自由、繁荣”,从此不再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词语。世界回到了“各自表述”的状态。北约是否还会转态?历史还在继续书写。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